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为民爱民创佳绩 凝心聚力启新程

时间:2021-02-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局长 王 莉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初心使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攻坚战、安全生产等重大决策部署,把民政工作放在“六稳六保”“八个更”等工作中谋划推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筑牢新冠肺炎疫情防线

为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常州市民政局从10个方面制定40条具体举措:养老、儿童福利等服务机构第一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从简从快,避免人群集聚……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定标准、明流程、严规范,加强人员摸排,确保零感染。同时,将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摆在突出位置,出台困难群众救助帮扶10项举措,5次启动物价补贴机制,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补贴4975万元。抓住社区防控基础环节,8547名城乡社区干部、4.2万名志愿者在一线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构筑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困难群众保障坚定有力

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做好民政领域“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00元。健全“单人保”、就业成本抵扣和低保渐退缓退制度,统一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对易返贫致贫户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全面建立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临时救助对象扩大至常住人口,急难型救助可先行救助。依托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整合14个部门、35个救助项目,其中29项可通过APP或二维码在线申请和受理,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建成12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

康养服务改革成效凸显

大力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出台援助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优化养老服务”各项工程,全市建有日间照料中心40个,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到80%和47%,累计为6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百家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双改造双提升”等工作。深入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和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建成“1+10”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网络,签约服务3100人。连续8年举办“康养+”产业推介会,2020年线上线下联动开展辅助器具推广应用“科普宣传周”等活动,擦亮康养常州品牌。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突破

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改革为契机,面向城乡社区统筹推进规范考核创建、编制“两份清单”等基层减负举措,协同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以及乡村、社区党员干部激励机制等工作,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协商和“微自治”,涌现出溧阳“百姓议事堂”等全国典型。“十三五”时期,累计提升改造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53个,助推政府购买服务进社区、进家门。成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构建“1+6+X+N”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2.3亿元,实施“党建引领公益益事一起来”等公益项目。首创慈善大病补充保险并覆盖一般家庭,连续5次入选全国公益慈善城市百强榜。

民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开展“住宅式”墓地、违建墓地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化基本殡葬服务能力供给,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96444”做法获评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连续3年实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建成13个“德康驿站”,成功承办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研讨会。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发布民政部行业标准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2项。大力发展“智慧民政”,推进民政系统集约整合、业务数据互联共享,开通养老、救助、殡葬等领域事项“掌上办”“指尖办”通道。规范婚姻收养、流浪乞讨救助等服务,精减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升民政服务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常州市民政局将以体球网总书记提出的“两争一前列”要求为遵循,发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积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常州样板。一是聚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完善衔接有序的制度体系和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持简程序、缓退出、快响应、暖服务的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救助标准化建设,创新“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引导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扶弱济贫。二是聚力构建优质均衡的新型“大养老”生态,瞄准建设长三角地区有品质有特色的颐养之城和康养名城,加快《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调研和养老“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在家庭养老床位、智慧型养老社区建设等方面创新探索,持续提升上门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用好养老服务业集聚街区、“康养+”产业推介会等平台,做大康复辅具产业与租赁服务市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三是聚力构建多元参与的基层大治理格局,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融入社区治理、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强全科社工标准化建设,推广“院落自治”等微自治实践,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推进社会工作站等平台建设,深化慈善超市创新改革,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