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莫益路
天刚蒙蒙亮,60多岁的老黄就戴上草帽,拿着工具,赶到村里200多亩阡陌交错的田地里“上班”,他的工作是把渠里的水引进田里,灌溉庄稼。
“这块水稻田里没水,得从旁边的水利渠道引水过去,水位要保证在5厘米高以上才行。”老黄说,自己每天上午工作4个多小时,然后回家吃饭,休息一会儿,下午再上班4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能领到100元的报酬。
“现在年龄大了,做别的身体吃不消,最主要的是也不想离开家。像村里给安排这样的活计,既不耽误侍弄家里的庄稼、割草喂牛,又能增加收入。”提及这份新工作,老黄很满意,“只要不下雨,天天都能有收入。”
老黄叫黄绍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五山镇马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家庭贫困,他年过四十才娶妻生子,妻子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两个小孩读书,使得他也不能外出务工,一直靠在地里刨食,勉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近两年享受农村低保后,家庭经济情况才有了好转。
今年能摘掉“贫困帽”吗?面对提问,老黄回答得很干脆:一定能!
老黄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今年,村里安排他妻子在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一个月劳动8天有480元收入;儿子在外地一家企业实习,包吃住每个月能领1000多元的补贴;他本人平时在附近村里做零工,有一定的收入;家里养着一大一小两头水牛,年底卖一头小的就能收入近1万元;养的30只肉鸡,还能享受政府给的奖补政策;7月,村里又安排老黄到一家“旱改水”项目工地做放水员,进一步增加了家庭收入。
“今年上半年,我们家的人均收入就达到4600元,已经超过4000元的脱贫线了。”老黄说,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后,依靠政府危房改造补贴项目,家里也建起了楼房。“现在孩子读书有‘雨露计划’补贴,全家都购买有新农合,签约了家庭医生,生病、看病都不用愁。”细数着家庭发生的变化,老黄由衷地说:“这都得益于国家的脱贫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给老黄注入摘下“贫困帽”底气的是马则村实施的产业扶贫计划。近几年,该村通过引入企业、设置公益岗位,让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上岗”,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马则村第一书记黄祖奋告诉记者,马则村位于三利水库库区,全村9个屯 1565户5645 人,耕地面积只有3484亩,人均不足0.6亩。近年来,村里的中青年人大多通过外出务工,改善了经济状况,建起新楼房。但一些因病因学因老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生活仍然很困难。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5户756人,今年有8户26 人要通过低保兜底保障来脱贫。
如何让留在村里的贫困户顺利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呢?黄祖奋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近两年村里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成1600亩的小龙虾产业基地,承包农民土地给予租金,还聘用11名村民到基地工作,其中贫困户就有3人。每年临时聘用人员几十人,也以贫困群众为主。“今年,相关部门在村子周边实施‘旱改水’项目,村委会又积极对接,让黄绍名等2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镇里今年也为11个贫困户家庭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走在马则村,三利水库风光旖旎,碧波荡漾。近几年,在国家项目支持和村民“一事一议”的共同努力下,马则村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图书室、卫生室、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等设施,村道、巷道全部铺上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现在国家又在三利水库旁边建设湿地公园,举办环水库自行车赛,村里正计划借助这个商机,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土生土长的村主任杨生灵说,这将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老黄和马则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后援”单位来宾市民政局的鼎力支持。2015年以来,该局派出了3批5名干部先后到马则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全局机关及直属单位47名干部职工与98户贫困群众建立帮扶关系。发动柳州长青公墓管理处、来宾市殡仪馆支持20万元项目资金,改造村委会厨房,购买空调、电扇、会议室桌椅等办公设备,帮助学校建设围墙、硬化道路。安排2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马则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村里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发展虾稻脱贫产业。指导全村95户贫困户288人按程序申请享受农村低保,援助7000元帮助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装修房子,达到入住条件……
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一些外出致富的村民回家乡就业创业。“我在村里承包了闲置土地种桑树养蚕,还开始养鸡,留在村里发展一样充满商机。”村民杨敬兴一直和妻子外出务工,经济改善后在村里建起漂亮的楼房。目前,他把发展的眼光放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总不能一辈子在外面打工,只有把家乡建设好了我们才能过得更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