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飞回大苗山的“金凤凰”——记“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杨宁

时间:2021-04-2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我叫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村委会的一名村干部。我们村干部要继续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今年2月11日,苗家妹子杨宁身着民族服装,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向全国人民承诺助力乡村振兴的誓言。

守在电视机前的江门村村民看着这一场景纷纷竖起大拇指。在江门村,杨宁的名字与几个第一分不开:2010年,她成为江门村第一个“女大学生村官”;2017年,经过选举,她成为安陲乡第一个女性村委会主任;2018年,她又成为第一个“女芒篙”,为苗寨祈福。

11年的村干部经历,让她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展示着自己的风采。4月19日,她荣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

回村,压力与动力并存

苗家妹子杨宁是土生土长的江门村人。位于桂北大苗山腹地的江门村,地处广西第三高峰、主峰海拔2101米的元宝山山麓,距县城不过60公里的路,却因峰陡路险、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处在贫困之中。

生活在这大山里,杨宁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跟着奶奶一起生活。走出大山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中学时,她还曾与同学约定:等事业有成,再回报村里。经过努力学习,她成功考上了广西大学,选择了热门的工商管理专业,想在大城市有一番作为。

2010年,杨宁毕业开始找工作,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盼望让她犹豫了。“当时奶奶生病,需要人照顾。而且奶奶总想让我离家近一些。”因为对奶奶的牵挂,杨宁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选择了回村当“村官”。

考上“村官”的那一刻,她心底还有一丝迷茫: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放弃了高薪厚禄的工作,投身于大山深处,到底值还是不值?

想了一夜,她释然了:既然决定了,那就做吧。

但是,杨宁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家人和村民的理解,“山里的大学生都是往外跑,偏偏你却从山外跑回来?”“有本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本事的才回村里,她一定是能力不行。”质疑、不解,甚至嘲笑的声音回响在杨宁的耳边。

“听到这些,肯定是很难过的。”沮丧让才25岁的杨宁承受着巨大压力。奶奶的支持成为她坚强的后盾,“认真做吧,你做了什么他们会看到的。”这成为支撑杨宁继续干下去的动力。

刚一到任,当时的村主任就分配给杨宁一个屯,屯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了杨宁:帮老人申请低保填写材料、处理邻里纠纷、入户走访调查……屯里的48户182人见证了杨宁的成长。看到杨宁为走村入户特意换上的解放鞋,村民说:“这个阿妹不错,懂得穿解放鞋,是个做事的人。”

一位名叫陈玉莲的老人,因为杨宁帮着填写了申请低保的材料,特意几次来到村委会“堵”她,只为塞给她一个橘子。“村民们特别淳朴,我只是按照规定做事,却得到了这些真诚反馈,让我感觉自己有价值、被需要,坚定了留在村里的信念。”杨宁说。

真正让杨宁下定决心在村里干一辈子是2011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通过一年的“村官”历练,杨宁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决定参选。但这时,村里两位很有威望的老人发话了:“她一个年轻妹仔,懂什么?”“她只是来镀金的,早晚会走,选她也没有用。”

村民们的怀疑刺痛了杨宁,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考公务员、放弃企业的高薪挖角,踏踏实实留在村里,脚踏实地做事,消除村民的疑虑,用行动为村民谋福利。

创业,尝试与信念并重

乡村要发展,村民要脱贫,处处离不开钱,可钱从哪里来?杨宁考虑再三,还是得先从搞产业入手。

安陲乡有丰富的竹资源,杨宁先从竹子粗加工开始。为了减少中间环节,杨宁自费到广东、海南、广西北海等地寻找买家,建起了竹子收购点,提高收购价格。

可是,建立竹子收购点首先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亲戚。很快,亲戚找上门来“算账”:“你不懂,会把市场搞乱的,到时哭都没地方哭。”

“亲戚归亲戚,你压价太低,对农民不公平。”杨宁为了村民的利益并没有让步。2012年的一个冬夜,第一车竹子打捆运上车,赶到柳州交货地点时已是凌晨。可在交货中,杨宁发现里面夹着一些发霉的竹片,她当时就愣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次交易,她亏了600元。

可她并没有放弃,还是一如既往地收竹子、运货,只是质量成为她严把的关卡。“她守信用,给的价格也高,好的竹子一定留给她。”江门村村民廖世葵说。仅卖竹一项,种植户每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

可是,“竹子生长周期慢,到成材能卖,需要8年。山里的竹子是有数的,早晚会卖光。等竹子砍没了,难道要再等8年吗?”卖竹之余,她又开始拓展新的产业。

江门村的人大多爱吃辣椒,“我奶奶就爱吃辣椒,家门前的地里总少不了辣椒苗。”凭感觉,杨宁准备投入辣椒产业。2014年,她说服了在柳州工作的同学,两个人一起投资流转了50多亩村里丢荒的土地试种高山辣椒。为了保证销路,杨宁还跟柳州市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由对方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路,她负责田间管理。

然而,当年雨水多,大雨过后又遭遇暴晒,地里的辣椒苗开始长斑腐烂。杨宁请来的专家也束手无策。于是,在这次种辣椒的尝试中,杨宁和同学亏了10多万元。

几次失败并没有将杨宁打倒,她说:“摔倒没关系,站起来就行,路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她有一个信念:“只要不断尝试下去,总能找到一条属于大苗山的特色产业路。”

转机在2016年。杨宁发现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品质格外好,“平时,村民都是自己种三五棵,够吃就好。”既然品质好,为什么不能大家一起种,开拓销路,一起致富呢?杨宁敢想敢干,承包荒田,育苗、种植、施肥、除虫,之后采用电商销售,当年就挣到了钱。“有了新想法,就自己先尝试,我能做好,大家看到甜头了,才能带着大家一起干。”此后,杨宁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近4000元,十几户贫困户就此脱贫。

“经过不断尝试,主打生态牌成为大苗山的特色。”紫黑香糯是当地苗族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独特糯米品种,生长期长、营养价值高。杨宁曾算过一笔账,种水稻每斤2元,种紫黑香糯每斤6元,当然紫黑香糯更划算。从2017年起,杨宁带领全村60多户农户种植120亩香糯,以“稻+鸭+鱼”共存的模式种植,每亩增收1500多元。

一条条产业路被杨宁闯出来了,村民们跟着富起来了,杨宁在村民中的威信也逐渐升高。“小杨让我种什么,我就种什么;她让我怎么种,我就怎么种。”村民们的话语表达了对杨宁工作的信任和对她工作的肯定。

可她却说:“不是我有多能干,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调动村民的内生动力才是最核心的途径。我所做的所有尝试,都是在调动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发自内心改变自己、改变人生。”

发展,品牌与口碑共赢

发展产业,不能只靠杨宁不断地跑市场、找资源,打品牌、树口碑才是硬道理。这是杨宁在开发电商经历中所总结出来的。

2015年的夏天,一个村民采得了一些野生灵芝,想请杨宁帮忙卖出去。她简简单单发了一个朋友圈,很快灵芝就销售一空。

之后一位姓董的大嫂挑着西瓜,又是坐车、又是走山路,好不容易到了镇上,却找不到交易门路。还是杨宁的一个朋友圈,让这高山泉水西瓜火了一把。

受此启发,杨宁决定通过网络推广大苗山的农副产品。很快,她动员了融水县的6位“大学生村官”成立了“融水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在8个乡镇成立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中心,确保生态农业产品能远销外地。

品牌立起来了,产品的质量又成为杨宁关注的重点。

“我们承诺双倍赔偿,这一方面管控苗阿嫂们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能留住客源。”杨宁说。为此,统一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杨宁的推动下,村里建起了扶贫加工车间。“以腊肉腊肠为例,可能客户今天买了董大嫂家的觉得很好吃,明天张大嫂家因为腌制的配料不一样,感觉没有董大嫂家的味道好,那是不行的。”杨宁说,“要稳住客户,就得稳住品质。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腌制腊肉要放多少克盐、多少种调料,确定好之后,就开始投入现代化生产。”

“打品牌、树口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长久地保障村民利益,我们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她的这个理念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与此同时,精通工商管理的杨宁认为,也应该适时将村民们推向市场,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市场的优胜劣汰:“我订购了一批标签,让每一户村民出产品时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如果投入市场后品质有问题,是要追责的。我就是要让村民们知道,保质保量,才能有好的收益,才能有发展。”杨宁说,“村委会不能给他们打包票,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创造自己的幸福。”

在杨宁的努力下,2016年至今,“苗村倌”已经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为江门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下一步,杨宁还打算推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让他们更多参与进来做主角,我退到幕后做辅助、做配角,开拓更多小而精、富有大苗山特色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关爱与保障同行

做了“村官”的杨宁,除了心系村民的钱袋子,也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困难群众。

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大苗山里的孩子们无人照料,每逢中午和傍晚,村里的留守儿童总在大街上游走,无人看管,很不安全。杨宁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动员街上开米粉店的姑姑,用闲置的房子建成“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这里休息、玩耍。杨宁还每天抽出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学习、陪孩子们做游戏,直到村里开设了午托班和四点半课堂,这个不算太正规的“留守儿童之家”才被解散。

2014年,杨宁偶然得知,隔壁村贫困户梁海春因病瘫痪在床,家里有3个小孩读书,家庭的所有负担都压在他爱人身上,生活十分困难。于是,杨宁有空就到梁海春家提供帮助,连续6年资助他家孩子上学。“全靠杨宁,我孩子才能读到现在,要不然早就辍学了。”梁海春对杨宁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村里的吕素明去年因患病造成家中困难,想申请大病救助,可根据政策,他患的不算重病没有达到申请条件,经过集体讨论,从村集体财政里拿出了600元作为临时救助金,解了吕素明的燃眉之急。

村民路桂鲜和刘有明,因大雨造成后院墙塌方,还是村里拿出资金,每户资助500元修补院墙。

遇到山体滑坡,村集体经济可以拨钱修路;屯里水管不到位,村集体经济可以支付安装水管费用;村里考上了大学的孩子,村集体经济可以送去奖励金……

“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做更多的事,帮更多的人。”杨宁说。

杨宁为村里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

2017年,在杨宁当了6年多的“大学生村官”后,她以90%以上的高票当选了村委会主任,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家人将她视为家族的骄傲,村民对她不再质疑。2018年3月8日,村民们第一次自发以跳芒篙舞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而且把杨宁选为“女芒篙”。大家一致认为:“过去祖祖辈辈向芒篙祈福,其实真正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是党的好政策、好干部。”

一晃11年过去了,杨宁带领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将贫困发生率从20%降到零。有同学说她:“凭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城里发展可能会更好。”但杨宁却说:“你不知道,农村的舞台很大,与你们相比,我的人生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自豪!”

杨宁希望有更多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与她携手,共同为新农村建设出一分力:“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少,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就了不起。你的回来一定会成为村里的希望,你的人生一定会有更多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2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