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企坎村过“坎”记

时间:2020-11-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胡 群

  没有一条硬化路,没有一处村民活动场所,村委会又破又小,不看牌牌都不知道是村委办公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民政局结对帮扶前,合浦县党江镇企坎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8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350元,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脱贫的“坎”怎么过?

  驻村工作队首先想到的是加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带领村“两委”一道找准发力方向,先后建设了村委办公楼、文体公共中心、篮球场、农家书院、儿童家园、妇女之家、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接着又多方筹措资金,为全村铺设水泥硬化道路,种植绿化树木,安装太阳能路灯,兴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便民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坎的路越来越好走,环境越来越漂亮。”村民罗远凤高兴地说。

  过脱贫的“坎”,关键是要扶贫扶到群众心坎上,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动力。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户情况,依托企坎村的环境优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

  贫困户庞烈富一家七口人,住着三间破烂的土瓦房,没有任何技能的他靠着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日子过得非常穷苦。驻村工作队了解后,鼓励他养殖鱼虾增收致富,怎奈缺乏养殖技术,老实本分的庞烈富心里直打鼓。为了让他放心大胆地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主动找来科技局相关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有了产业,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如今,庞烈富养殖了5亩水塘的鱼虾,年增收3万元左右,还盖起了300平方米的楼房,从此告别穷苦生活。

  像庞烈富一样,不少贫困户受益于产业帮扶,陆续摘掉贫困帽。去年,全村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选择实施以奖代补产业项目98个,年均增收5000元。

  驻村工作队还带领村“两委”成立合作社发展养殖麻鸭、叉尾鱼项目,引导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实现就业和分红。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免费提供鸭苗一万多羽和价值2万多元的饲料,并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合作社实现收入超17万元。

  “我在合作社养鸭子、养鱼,每月能挣两三千元,而且还可以照顾家里,年底也能分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真是太好了。”贫困户苏相忠感激不已。

  过脱贫的“坎”,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更大合力。为了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帮助,驻村工作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十几家体球网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及物资,折合16万余元;北海舰官兵与16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每年资助每位学生2000元,直至高中毕业。另外,驻村工作队还以“扶贫日”为契机,发动局机关、局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捐赠活动,募集7万余元用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

  过好脱贫的“坎”,就要切实在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方面下功夫。对于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驻村工作队集思广益,通过出租农贸市场、水塘和入股合作社等,以“保底租金+利润分红”的形式,确保可持续增收。“今年10个项目收入将近3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陈国军自豪地告诉记者。

  滚石上山不松劲,爬坡过坎用硬功。企坎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成功迈过了贫困这道“坎”,于2017年脱贫摘帽,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上升至87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至20.88万元。陈国军表示,今后仍将思想不松,力度不减,做好脱贫边缘户、未脱贫户等的持续帮扶,确保摘帽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保持定点帮扶政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