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党建引领 敲开群众幸福门

时间:2021-02-0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闫紫月 唐明平

四川省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两委”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建为统领,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生活舒心、过得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没想到自己会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搬迁户吴思琼笑着说,“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村里为我们提供了娱乐场所,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每天吃过午饭,吴思琼便带着孙子来到广场上散步,与老年人摆摆龙门阵成了她的必修课。

强化基层党建,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如何让全村搬迁来的61户214名困难群众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做好服务是第一步。

走进黎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几个红色字体闪烁流动;办事柜台上,党群、就业、医保、民政等提示牌映照着人们正开启的新生活。

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林说,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依托“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定岗、定人、定责、定任务”的模式,建立了“村党支部+组长+安置点长+党员+住户”五级网格化服务体系。经过实践,黎明村在服务上不断延伸,探索出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服务型安置点管理模式。建立“黎明夜校”让搬迁群众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把党支部建在安置点中,使安置点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搬迁群众的知心人、家里人。

强化基层治理,让搬迁群众过得安心

黎明村依托“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道德讲堂,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五育”活动,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主动“亮德”,示范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积德榜”在安置点展示。同时,建立“五老贤人”联系制度,吸引和凝聚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人关注和支持村里发展,在创业就业、矛盾纠纷调处、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搬迁居民自发组建“五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居民自治,确保安置地社会稳定。在疫情防控期间,村党支部积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落实以安置点群众自治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形成“村里动员,群防群控、稳防稳控”的工作格局。“我们整个易迁点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治安良好,没有发生一起确诊或疑似病例。”日兴镇党委书记宋祖辉说。

强化文化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感到舒心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整合安置点现有阵地资源,发挥村广播、农民夜校等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健身服务等五个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进楼入户开展政策宣讲。通过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整合宣传、教科等资源,广泛开展送文化进安置点活动。结合国家重大节假日和搬迁群众的喜好,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讲卫生,促进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意识全面转变。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教育树新风。村里设置建成“村史馆”和“农耕文化博物馆”,从搬迁群众中收集各种古老农具、生活用具、手工织品和民间乐器,让搬迁群众怀揣念想留住乡愁、展望未来融入新生活。同时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墙、提示牌、村规民约和村风文明理事会等,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

强化就业培训,让搬迁群众对生计充满信心

“搬之前还担心现在没有地种,要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外出打工实在是一件麻烦事。没想到才搬进来,村委会同志就安排我去附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这下工作和家里两不误。”搬迁村民王群英开心地说。

黎明村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安居乐业,重点在推动搬迁群众就业上下大力气,确保搬迁群众有就业、有钱赚。结合当地和省外用工需求,建立一户一档及培训台账,强化搬迁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推动有劳动力家庭实现1人以上稳定就业。村里利用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家庭困难户就业;动员有一技之长12户12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拓宽就业渠道,向广州、北京等地输出务工人员32户46人,促进就业增收;与周边企业达成用工协议,解决临时就业安置4户6人;引进业主建成柑橘、食用菌种植和水产养殖基地,把全村10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业主,村民坐收租金或到基地务工挣钱。

强化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搬到这里,有了图书室,孩子不上学时就可以去看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有了童伴之家,周末孩子有了专属场地、专门设施、专人看护、专人引导,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安置点活动很丰富,请老师教我们学剪纸文化、学舞蹈,还经常举行文化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增进邻里间的感情,又丰富我们的生活,真好!”在黎明村一号安置点,搬迁户陈海英、周永芳说到搬迁后的幸福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给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微笑服务、“家门口”服务等,黎明村通过强化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按照“一室多用”的方式规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村“两委”为民服务的办事场所,开通党员服务、就业创业、权益维护、远程申办等服务窗口,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全程代办政务服务。针对年纪大、行动不便群众,采取志愿者上门服务。创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周末课堂”、志愿者服务之家、妇女之家、童伴之家。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积极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和搬迁群众子女等提供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同时还强化平价超市、便捷银行、水电费代缴、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基础建设,实现在小区就医、就业、就学等“不出家门口”的社会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