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涛
在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成效好不好?我觉得,关键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做到群众满意,就要听群众说真话、为群众办实事。为此,界首民政针对群众最关注的“谁家真正困难”问题,发动群众开展“三册两审一核”困难户评审,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初衷:贫困户,谁来评?
让群众来说话,评出谁才是困难户,这是开展“三册两审一核”评审的初衷。脱贫攻坚中,群众最大的意见集中在贫困对象的精准度上。如何解决精准度问题?市委深入调研发现,农村贫困户的认定上存在问题,虽然经过户申请、村评议,但评议代表多为“两委”干部,群众参与度不高,认为有干部人为操作的可能。那谁评才合适呢?农村有句老话:新光棍儿怕见老邻居。那就是谁家情况咋样,邻居最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群众来说话,政府来办事。
什么是“三册两审一核”?“三册”是指村(居)民小组户籍名册、贫困户名册、低保(特困)户名册;“两审”是指村(居)民小组初审和村(居)委会复审;“一核”是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定。
2018年,全市开展“三册两审一核”贫困户评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进行“三册”比对,让群众认定谁家才是贫困户。经过群众公开评议,贫困户对退出的意见少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高了。2019年,市委市政府为巩固“三册两审一核”成果,把“三册两审一核”拓展为困难户评审,成为“未贫先防,返贫预警”机制。发动了10255名群众代表评议,把困难户评审关口前置,评审出困难户37170人,不再困难户45159人,为各部门综合施策提供了依据。
探索:如何把攀比苗头化解在村居?
脱贫攻坚中,群众有这意见、那意见,其实都是源于攀比心态,甚至出现争当贫困户怪象。在大量的农村工作中,攀比的苗头无处不在,婚丧嫁娶要比、穿衣打扮要比、征地拆迁要比、甚至儿不养老也要比。这就出现难缠户、钉子户等农村老赖,成为农村治理的难题。如何把攀比的苗头化解在基层?这是需要探索的地方。
我们觉得,发动群众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三册两审一核”的意义就在于发动群众,重点还是要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工作中,先民主,后集中,从程序和方法上堵漏洞。第一道审核关交给群众,由群众评审;第二道审核关由村干部针对家庭情况出现变化的重点户,开展入户调查,再次评审;第三道核定关才是乡镇政府。评审结果按致困原因分类上报,由民政部门分别发送各牵头单位针对性实施扶持政策。实践证明,“三册两审一核”是农村工作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市委要求各乡镇党委务必要高度重视,要规范化组织、常态化开展。运用群众工作方法,把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难题拿出来,让群众评议。把农村的特殊诉求拿出来议一议,把不良风气压败,提升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自觉。
思考:乡村治理如何深化?
乡村治理重在汇聚人心。“三册两审一核”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乡村治理必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们的体会是:
只有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提升群众满意度。贯彻群众路线,就要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谁家情况怎么样,邻居最了解,群众说了算,因此开展评审的第一步就交给群众。让群众广泛参与,尤其是农村难缠户、钉子户、特殊诉求户,也参与群众的评议,把自己的诉求摆出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把群众诉求摆出来让群众评议。用农村话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就形成符合群众的结果。
只有建立起干群之间的信任,才能有效消除农村干群之间的隔阂。基层治理创新,在于创新治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以行政化管理的农村工作模式,造成了干群之间的不信任。如何构建干群之间的信任,消除隔阂是关键。在组织群众开展“三册两审一核”工作中,我们要求,干部只是组织者,不是参与者。要做到“心中无杂念、手中无权力”,把话语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干部不再是矛盾的焦点,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误解,也从制度上规避了干部主管决策的可能。经调查,凡是认真开展的村,干群关系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只有创新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才能构筑牢固的群众基础。农村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农村基层党组要履行堡垒职责,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工作抓手,搭建让群众参与的平台,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动群众。“三册两审一核”困难户评审,就是找准群众关切、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村民自治,重在搭建听群众说真话、为群众办实事的平台。问计于群众,汲取群众智慧,才能把事情做实。让群众自觉同不良现象作斗争,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自治意识,才能让实事做得公平、公开、公正,才能让群众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者系安徽省界首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