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尧 通讯员 李向阳
“你看这柴米油盐啥的,都是村干部帮俺买了送到家的,现在的政策是既贴心又暖心啊。”8月4日,在家做饭的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桃花洞村村民翟道贵,晃晃手中的酱油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翟道贵口中所说的“贴心又暖心”的政策,正是济源市民政局在2017年8月推出的“增孝关爱”扶贫政策。这是当地推出的奖励孝心促和谐的标志性扶贫举措,凡是农村户口且年龄在60周岁(含)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老人,都可申请到一份扶贫补贴。当时,济源市主要领导在扶贫工作调研中发现,一些贫困户中的子女,因外出务工等原因不能长期和老人居住在一起,老人们普遍存在收入不够稳定、照护不能到位的困难,子女也心有不安。针对这一情况,民政部门经充分调研论证,推行了“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即鼓励建档立卡未脱贫户中的子女为父母寄存赡养费,每月单独或共同给每位老人寄存200元(含)以上的,政府为老人补贴100元;寄存金额低于200元的,按照50%给予补贴,走出了一条“子女敬老尽孝、政府激励关爱、老人受惠得利”的扶贫新路。
此项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你问俺‘增孝关爱’扶贫是啥?那当然知道了,就好比一个锅,你往锅里加一瓢,政府给你添一碗,锅里就越来越多了。”桃花洞村的侯小改老人说起“增孝关爱”扶贫时形象地说,“锅里头的永远都是你自己的,政府是实打实为咱好,俺就是受益者。”
侯小改家属于因病致贫户,大儿子没有固定工作,但为了养家,他四处打零工。得知“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后,尽管自己的收入比较低,但他依然按月为父亲侯小改拿出200元的赡养费。侯小改高兴地说:“每月都能领到‘增孝关爱’扶贫补贴了。”
“这是我们用‘增孝关爱’扶贫补贴为父母买的肉、蛋、调味品,做顿好吃的,让父母饱饱口福。”7月26日,邵原镇碌碡村村民翟素芳一边做饭,一边直夸“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好。
翟素芳的父亲翟桃安、母亲丁兰英都有精神障碍,她和妹妹赡养压力很大。“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出台后,姐妹俩每人每月为父母寄存200元,政府再补贴100元,老人的生活一下子好了很多。翟素芳的父母不太会表达,但知道自己每月都能领到钱。他们告诉记者:“现在俩闺女每月给钱,政府也给钱,日子过得很舒心。”
2017年8月至今,济源共为17125人次发放“增孝关爱”扶贫补贴171.2万元。到2019年底,59个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济源市民政局决定列出专项资金继续推行该项政策,并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展为建档立卡脱贫享受政策户中年龄在60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实现了扩面和延续。
济源市民政局为把政策落到实处,明确以村为单位,指定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以老人名义开设账户,存折(银行卡)由指定负责的村干部和老人共同管理。子女每月15日前,以银行转账方式将赡养费寄存到老人账户上。村会计负责统一申报扶贫补贴存入该账户,老人可随用随取。
一路采访,记者看到,济源此举带动了更多子女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仁孝文化在济源农村落地开花。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