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雁
傍晚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村委大院,40多名村民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准备参加镇里举办的群众文艺汇演,站在前面指挥的是当地的志愿者。这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在一年前却是“想都不敢想”。“那时村民们根本不知道还能举办这些社区文化活动,晚饭后多是足不出户,待在家里看电视。”鲁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景迁说。
鲁东大学是首批实施“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的高校之一,对口扶贫墨脱县。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这个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区,尽管地处偏僻,但现在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水电,家家住着由政府主要出资修建的二层庭院式楼房。生活是富裕了,“可感觉每一天都变得好长好长。”村民们坦言。“左邻右舍,电灯电话;水管到家,煤气通畅。”这样舒适的日子让他们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外,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日常活动。得知社会工作者要带领他们改变这种生活状态时,村民们虽然感到欣喜,但不少人也表示不想参加。“别人看到了会说我不管家庭,只知道自己出来找乐子。”有村民这样说。
社会工作者只能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幸运的是,当地的孩子们都很好奇,也很想参加活动。以朗杰岗村为例,服务期间有多名儿童报名参加各类小组活动,实际参与人数还要高出许多。由于刚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孩子们不爱洗脸也不洗澡,整天赤着脚满街跑。连司机都说:“在县城的街上,只要看脸就知道这孩子是不是朗杰岗村的。”
于是,社会工作者从如何洗手、洗脸教起,为孩子们讲授卫生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举办讲卫生比赛,孩子们早早就拿着脸盆香皂来到比赛地点。看着自家的“小泥娃”变干净了,村民们开始慢慢认可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愿意走出家门了。
“识字班”是当地村民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白天要忙农活和照顾家里,他们只能晚上出来参加,有时停电了,就点着蜡烛继续学习。现在,许多村民已经认得阿拉伯数字、常用汉字,有的村民还学会了写字、做简单的加减法。“去集市时,再不会算错账了。”村民顿珠高兴地说。
墨脱县的温度高、湿度大,患有风湿病的村民很多,社会工作团队就邀请县医院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为村民诊疗,还开展了几次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养生活动,大获好评。一传十、十传百,有些住在深山里的门巴族、珞巴族老人让儿女骑着摩托车带自己来县城参加活动。学会健康养生方法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们还在村里组建起一支健身操队,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强身健体。“我公公之前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自从参加了健身操队,大半年没怎么去医院,现在参加活动可积极了,每天吃完晚饭就去村委大院。”桑杰老人的儿媳妇说。
在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下,更多的改变出现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当地一些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只能忍受不幸婚姻的折磨。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这一需求后,组织妇女们学习婚姻法,还协助成立了妇女防家暴维权小组。
如何才能让服务一直延续?鲁东大学社会工作服务团队尝试培养村民志愿者,传播社会工作理念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技巧,并先后培育了红音宣讲团、红溢养生堂、红韵笔墨学习班、红筑便民服务队、红漾艺术团等15个社区社会组织。在这一基础上,社会工作团队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规范管理等多种途径,协助墨脱县民政局在亚东村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社区社会工作站。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积极参与战疫行动,协助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开展卡点检查、测体温、社区消毒,帮扶困难群众,有效解决了社区防控人手不足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把村民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墨脱镇党政办干部侯鹏飞说,“鲁东大学的师生们教会了村民如何更好地生活,让富裕起来的日子多了一抹艳丽色彩。”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