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抗疫路上,我们与你相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主动发现,发动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等通过电话、微信等非接触方式,积极参与到困难群众救助中来,疫情之下不让一人“掉队”。
他们为何能第一时间发现居民需求?又怎样第一时间集结起爱心力量?这得益于经年累月的“精准施策”。疫情期间的爱心相伴,其实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浦东社会救助发展的一个缩影。
救助体系多元
截至2019年底,浦东新区总计有3.3万名社会救助对象。
疫情防控期间,为困难群众筑牢防护墙,成为浦东新区的当务之急。新区民政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等,对困难人员的防控信息实行“日报”和“随时报”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于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滞留上海市的外省市来沪人员提供临时救助。
“长期以来,浦东新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化社会救助体系,为紧急时刻社会救助的有效、精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上海市社会救助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浦东社会救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社会救助 “9+1”制度体系。
专业社工介入
“探索专业社工介入社会救助工作的新模式,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在浦东也起步比较早。” 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新区民政部门就开始探索这一模式。
社会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浦东随后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分别在陆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曹路镇、北蔡镇等多个街道开展专业社工项目服务,为每一个低保家庭和因病致贫家庭建立档案,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提升贫困家庭自助和互助力。
同时,浦东新区还在全区各街镇建立起社区安全综合保险网,增强社区对突发风险事故、灾害性事故的应对和善后处置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
社会力量进入
一份新鲜的牛奶、一个温暖的鸡蛋,家住浦东的赵奶奶现在每天都能收到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这是来自浦东新区的爱心帮扶项目。
近年来,浦东新区积极引入多元力量,拓宽社会救助渠道。2018年,浦东新区成立了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域化党建爱心帮扶专门委员会,通过项目化方式回应困难群众迫切需求。
专委会成立伊始,即推出首个项目化社会认领帮扶项目“情暖夕阳——社区老人爱心牛奶项目”,为新区70至89周岁的低保家庭老人和特困供养老人每天赠送一份新鲜牛奶;2019年3月,专委会牵头搭建区域化党建双向认领平台,链接爱心资源,扩大关爱范围,为新区60-69周岁的低保家庭和特困供养老人每天赠送一份爱心牛奶。9月,在前期“爱心牛奶”项目推进基础上,再推出“爱心鸡蛋”项目,为新区低保家庭中16周岁以下儿童及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每天一个鸡蛋。
“通过开展爱心帮扶,加强了‘一老一小’的营养保障。”近年来,浦东新区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政府政策刚性救助的拾遗补缺作用,关心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做到了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个性需求通过‘微心愿’认领,共性需求依托项目化运作”的要求。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