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情暖鸡鸣山——浙江义乌一位国际化社区党委书记的抗疫故事

时间:2020-04-1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

  3月的义乌,柳枝吐绿,桃花正艳,春风拂面,暖意融融。

  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复苏,企业开工,人潮如涌,生机盎然。

  鸡鸣山社区又像往常一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春节前离开的境外人员逐渐归来。

  对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来说,新的忙碌又要开始了。

  01

  何文君的工作包里总是放着一份统计表,上面密密麻麻登记着境外人员的返回情况。

  鸡鸣山社区靠近义乌国际商贸城,辖区内有9个居民小区,1035家企业,其中有260多家外贸企业和一所万人学校,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0多名境外人员在这里居住、工作、学习,是义乌最大的国际化社区。

  何文君心里有一本“账”,她每天都关注着返程人员。3月是境外人员的返程高峰,常住的基本上都回来了。不同国籍的外国经营户、采购商、居民穿梭其中,社区里人来人往,防控压力与日俱增。

  何文君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刷社区的各个微信群。她最关心的是“鸡鸣山国际健康监测”微信群,这个群里都是回社区还没满14天的外国居民,而且人数每天都在变化。

  何文君在群里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关注居家观察人群的体温,热心解释有关防疫的措施要求,及时询问他们有些什么需求。

  大批外贸企业复工后,何文君特别设计了“大礼包”,有鲜花、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液,给生活在这里的异国居民一份惊喜。

  住在江东四小区的韩国魏女士,看到社区送来的鲜花和大礼包,惊喜连连,告诉工作人员:“你们放心,我们都挺好。”

  魏女士1月底带女儿回了趟韩国,不久前返回义乌,这天正是她居家隔离的第十五天。

  何文君热心叮嘱:“虽然观察期过了,但还是要小心,千万不可大意啊。”

  何文君送大礼包的时候,常常会和工作人员一起,细心询问,了解情况。

  “有外来人员回来了,别忘了及时报告。”

  “家里还需要什么吗?”

  “垃圾要不要清理?”

  这样的走访,何文君和工作人员日复一日,不厌其烦。

  从大年三十开始,何文君连轴上班,几乎没在家里好好待过。清晨,从家里出发,天色刚刚破晓;等晚上回家,已是星星闪烁,夜深人静。

  那天夜晚回到家,10岁的儿子阳阳还没睡。何文君想抱抱儿子,但最终还是把伸出去的双臂收了回来,自己天天在外面跑,与许多人接触过,万一成了密切接触者,后果不堪设想,她哪里还敢去抱儿子?

  阳阳懂事地给了妈妈一个“飞吻”。小家伙的鼻子特灵,他指着进门处妈妈刚脱下的运动鞋,说:“你的鞋子都发臭了。”

  何文君有些窘迫,是啊,每天奔波在社区,要走上万步,甚至几万步。为了走路方便,天天都穿运动鞋,这双运动鞋都穿两个月了,一直没时间换洗。

  抗疫期间,鸡鸣山小区医学观察隔离232人,最高峰的那段时间,小区隔离点达到42个。何文君和同事们整个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她们用辛勤付出,换来了整个小区的“零确诊、零疑似、零感染”。

  鸡鸣山社区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充满了春天的活力,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02

  3月的鸡鸣山社区,处处真情涌动,处处团结一心。

  社区是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正是严防境外输入风险的关键时刻,各项防控措施比前一段更严格更细致。严格的防控举措,怎样让外国居民更好理解、自觉配合?刚开始,大家多少有些担忧,居住在社区的外国居民太多了,情况又各不相同,常常因为语言不通,沟通不畅,交流受阻。

  何文君想,应该让外国居民一起参与管理,共同守护家园。于是,她在群里发起招募外国志愿者,得到哈米等外国朋友的热情响应。

  一支汇集15个国家39位外国朋友的防疫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起来。

  今年55岁的伊朗籍商人哈米,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义乌做外贸生意,他同时也是伊朗义乌商会会长。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1年,精通汉语、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还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今年春节,哈米一家人原来要去北京过年,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哈米决定留在义乌,主动参与社区的防疫工作。

  哈米是何文君的老朋友,社区给了他一个特殊的职务——鸡鸣山社区兼职委员,专门负责涉外纠纷的调解工作。平时,外国商人有纠纷,外国家庭闹矛盾,都乐意找哈米。只要哈米出面调解,双方往往能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前段时间,哈米和伙伴们在卡点值守,风雨无阻,常常忙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他又总是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卡点上。他几乎在防疫一线忙活了两个多月,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为社区居民采购物资、测温登记、宣传防疫知识。

  社区要给居民发放温馨提示、生活指南,何文君精心设计,把宣传品制作成中文、英语、韩语等多语言版本。外国居民有需求或困难,只要在微信群里说一声,社区工作人员和哈米们会及时回应和帮忙。

  一天,有居民反映,一位意大利女士在社区草坪上遛狗。何文君和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前去劝说,告知这位女士,隔离期未满,还需继续居家观察。

  刚开始,这位女士不理解,连说:“NO,NO。”

  何文君只好请来哈米。

  哈米来到草坪,用西班牙语和这位意大利女士耐心沟通,终于说服了她。最后,这位女士表达了歉意,带着心爱的狗狗乖乖回家隔离。

  前几天,哈米跟着何文君去走访刚从奥地利回来的企业主丹尼尔,刚进门,哈米就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体温量了吗?”

  “绿码有没有变化?”

  “最近有什么问题吗?”

  丹尼尔连连回答:“没问题,没问题。”接着,又友好地说:“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人民!”

  何文君、哈米和在场的人们都一起竖起了大拇指。

  03

  何文君是85后年轻干部,个子不高,一张娃娃脸,总是洋溢着笑容,很有亲和力。

  2007年,何文君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先后担任过村官、社区党委书记、街道团委书记等职,多年基层历练,她在工作中形成了刚毅又细心的风格。2017年4月,她被任命为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

  人们都说,社区书记干的都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琐事。但何文君始终认为,社区安则城市安,民生是大事,外事无小事。

  鸡鸣山社区里有商业区、教工区、居民区,每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2.8万居民中,“新义乌人”就有2.5万,来自31个省市区,还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居民结构非常复杂,社区管理难度颇大。

  以前,社区门口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商业街,占道经营乱象丛生,垃圾随处乱丢,两边店铺林立,别说开车,连走路都挤挤挨挨。

  去年的一天,在这里开店的经营户龚大妈拉住何文君的手说:“这条街又杂又乱又吵,我们在这里做生意感到很不舒服。”

  何文君笑笑说:“大妈,您放心。社区正准备改造呢。”

  何文君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攻坚,协商座谈会、整改现场会开了20多次,又推出了商铺“十二分制”管理等一系列整改措施。

  街道的面貌焕然一新,街道中间还由单位和商铺众筹捐助,栽上了30多株樱花,居民们把这条街命名为“樱花街”,昔日的“问题街”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樱花开得正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仍有不少居民戴着口罩在樱花街散步休闲。

  前两天,总有外国居民找哈米,打听社区里的汉语培训班什么时候开班。

  何文君在微信群里告诉大家:“现在已经可以报名了,等疫情结束后,马上就能上课。”

  越来越多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外国居民想把中文学好。

  一位在社区住了12年的外国居民说:“这里就是我的家,社区、房东、邻居都很好,我不走了!”

  抗疫时期的鸡鸣山社区,何文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就像3月里的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

  (来源:《人民日报》、“鸡鸣山国际融合社区”微信公众号2020年4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