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杨文明
云南省会泽县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易地搬迁。除了让老乡迁入新居,改善住房条件,还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并通过组织就业培训、设置公益岗位、发展产业吸纳村民就业等方式,让贫困群众不仅搬得出,而且能适应新生活,能增收致富。
前不久,记者在乌蒙山腹地的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采访,山巅飘起鹅毛大雪,记者套了两件外套仍然冻得打哆嗦,实地体会了高寒冷凉山区生存的不易。在会泽,像大海乡这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高寒冷凉山区、干热河谷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还真不少。
记者了解到收官之年,会泽全县还有近7万人尚未脱贫。
那么,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有没有问题?
当地政府的回答很有信心:收入上,除了兜底户,家有劳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上都有人在外务工,能够达到贫困县的脱贫标准;关键在于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45856名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要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2019年底,县城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建好,这些贫困户将在今年4月底以前全部迁入新居,短板就要补上了!
消息让人振奋。不过,脱贫攻坚,远不是一套稳固住房就行了。搬不搬得出、稳不稳得住、是否有持续的收入?记者心中有许多个问号。于是,在会泽走访了待搬迁户和已搬迁户,听听他们怎么说。
搬不搬得出条件改善 都说该搬
会泽县城100平方米的房子,解粉珍一家只出了1万元。
作为火红乡龙树村的贫困户,解粉珍一家五口2019年11月搬进了县城以礼街道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家过去哪敢想?”解粉珍说。
住房条件能改善,可当初搬迁时,解粉珍一家并没有达成一致。84岁的婆婆李小乖“站惯的山坡不嫌陡”,不愿意下山,还反而劝解粉珍夫妇要考虑长远:“你俩现在能打工赚钱,老了咋办?咱们山里有地,老了有底。”
最终说服婆婆,解粉珍给出的理由是孩子。“娃读书、找工作,进城可比咱们村里方便。”奶奶疼孩子,才同意搬迁。
解粉珍家的情况,很有普遍性。“但凡家里有孩子的,都愿意进城;但有些贫困户尤其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对搬迁有顾虑。”会泽县以礼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林说,从长远考虑,政府鼓励贫困户搬迁入城,大多数我们都要入户动员10多次,但最终是否签订搬迁协议,还是尊重群众意愿,“少数不搬的政府出资对房屋进行加固,确保家家都有安全稳固住房。”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延迟了大海乡大菜园村贫困户顾兴彪一家搬迁的脚步。老顾身体不大好,因为类风湿不得不截去了右下肢。“有低保,吃饱穿暖倒没问题,但靠我现在这身体,村里没什么活能干,建新房子想都别想。”说起搬迁,顾兴彪满怀期待。
“别看乡里干不了活,进城你想干就有工作可干,搬迁点都有扶贫工厂、车间,缝棒球在家就行,草莓分选也简单。”会泽县大海乡乡长陈平鼓励顾兴彪。
记者问进城后,家里的地咋办?顾兴彪说:“地里种洋芋,原本就不怎么值钱。反正搬迁后地还是咱的,听乡里说等接下来要退耕还林还草,我家还能拿些补助。”
在会泽县钟屏街道木府集中搬迁安置点,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路上的搬迁户,有的说“方便打工”,有的说“孩子好上学、老人好看病”,都说“该搬”。
稳不稳得住生活方便 赚钱更多
“志愿者教我们用电梯、过马路,干部时不时上门,我们和孩子适应起来没问题。” 搬迁进城几个月,解粉珍对城市已经没啥新鲜劲,生活很快步入正轨。
婆婆李小乖适应得也比解粉珍想象中快。“前两天婆婆出门,我远远跟在后面,她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如今,解粉珍不仅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专门买了几盆花摆在客厅。不过当地干部表示,贫困户搬迁进城后生活习惯改变依然任重道远。最初搬迁时,有位农户将家里的牲畜也一并搬迁入城,养在了阳台上;部分农户将鸡放在楼道饲养,基层干部为此没少上门。“解粉珍家收拾得算是很干净的,家里一点都不收拾的也不是没有。疫情结束,我们还将组织志愿者引导村民提高卫生习惯。”
入城,生活开销比村里多了不少。“水电一个月顶多也就百十元,不算贵;增加最多的是买菜,以前自己有菜园,有养的鸡和牲畜,都不用钱,现在这些都要买。”不过解粉珍说,开销虽然高了不少,可进城仍然更合算。“生活更方便了不说,进城赚钱多。”
记者采访发现,对贫困户来说,当下最值钱的并非土地,而是劳动力。传统种植业固然能给村民带来部分收益,但如果算上村民本身的各种投入和因为务农无法外出务工的损失,贫困山区传统种植业的收益其实很低。解粉珍说,以往在村中要照顾家,无法外出务工,如今进了城,附近很方便就能打零工。“一天80元,够吃好几天。”
“只要肯干,就一定有活干。”杨林介绍,目前扶贫车间打零工最大的80多岁;政府一方面组织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设置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兜底,通过就业解决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基本生活问题。
“扶贫车间都是啥活计,俺婆婆能不能去?”听杨林说扶贫车间很快要复工,解粉珍问得格外仔细。解粉珍说,进城没了地里活计,时间长了怕老人孤单。“婆婆在家太无聊,给她找个去处打发时间。”
将来咋发展培育产业 走向富裕
随着贫困户进城,以往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会泽城郊,数千亩大棚蔬菜即将采收,十多个搬迁贫困户正在育苗车间忙碌。“育苗、田间管理、蔬菜采摘、分拣,没有上千劳动力,支撑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蔬菜种植。”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国华说。
会泽县扶贫办主任刘林介绍,政府通过组织外出务工、送岗上门、引进扶贫车间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确保易地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消除‘零就业’家庭。”
会泽的贫困户并没有全部进城。“未搬迁户脱贫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陈平说。
以大菜园村为例,近年来,村里已经开始转变种植结构。“以前一亩燕麦产量也就80公斤,主要自己吃;现在新品种燕麦一亩地产量近200公斤,一市斤村头收购价6元,县城销售价将近30元;要是去附近的大海草山景区卖燕麦饼,价格还要再涨。”陈平说,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管护水平,未来土地亩产值有望翻番,土地所有者收益也将持续增长。
陈平介绍,未来大菜园村将成立合作社,贫困户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产业分红。“大菜园村计划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发展特色种植,一方面恢复生态,另一方面又能有产业收入。”陈平说,高效产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改良品种和采用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更关键的是,贫困户搬迁后,给未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好的环境。”陈平介绍,以往大海草山附近村民迫于生计,在景区违规拉客、摆摊,管理十分不便。“人少了之后,通过吸纳附近村民到景区就业等方式,能提高景区管理规范化水平。”
“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刘林说,易地搬迁进城改善了孩子上学条件,从根子上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会泽的未来,不只是脱贫。(《人民日报》)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