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守住前沿阵地,筑牢疫情防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启动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减少了疫情传染途径,充分发挥了基层“前哨”作用。
上海2011年起建立的家庭医生制度目前已覆盖所有社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家庭医生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期间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杨浦区大桥:守护健康的“哨所”
作为上海市200个社区发热哨点之一,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好疫情防控中的“哨兵”作用,参与杨浦区首个集中隔离点工作,通过家庭医生守护居民健康、守住校园健康和做好“外防输入”,为所在地区的居民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社区防线。
每一名医生都是发热“吹哨人”
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到建设哨点的要求后,立即成立发热哨点工作小组,制定了发热哨点工作制度,发热处置流程,消毒隔离制度等。首先从制度上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其次通过几方面措施,发挥好疫情期间及未来常态化防控中的“哨兵”作用。
对于日常工作和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心有两套预案以应对各种情况。针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全员模拟演练,细化过程,增加可操作性及熟练度。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由医务科牵头,制定了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病人情况登记表,模拟临床路径,以表格的形式对医生接诊、问诊及随诊进行标准化,杜绝遗漏任何信息。
对发热哨点的建设和排查标准,中心向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普及,以应对预检难以发现、故意隐瞒等情况的发生,哪里发现即刻隔离、定向引导、专人处理。疫情防控期间,中心内科诊室曾接诊一位患者,两次红外体温检测时均为正常,但患者在中心告知医生在家体温为38℃,医生即刻联系发热哨点当班医生,引导其至发热门诊,用水银体温表进行复测并进行进一步诊疗及信息登记工作,并通过联动机制向杨浦区中心医院调查其核酸检测结果。中心全员意识提升后,每一名医生都是发热“吹哨人”,使发热诊疗切实形成闭环。
此外,为守好家园之门,中心家庭医生在社区还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摸,发现重点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居家隔离,并参与了社区工作者、民警、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四人小组”,对居家隔离人员形成封闭管理,确保一方家园的平安。截止到目前,大桥街道已经排查居民近2000名。
集中隔离点发生的故事
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了杨浦区首个集中隔离点工作,隔离点需要对每一位入住人员做好信息登记,起初工作人员通过打电话询问采集信息,因部分隔离人员语言不通、难理解不配合、耗时长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错误时有发生。随后,家庭医生匡晓雯创新建立“健康管理”微信群,并编制《入住人员信息登记表》微信小程序,隔离人员只需进行小程序扫码,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个人信息录入、身份证和航班机票照片上传,与以往打电话20多分钟才能完成信息采集相比,更加快捷、高效、准确。
1月29日,隔离点内一个儿童发烧到37.8℃,按规定上报后,隔离点护士沈艳陪同孩子和其父亲共同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小朋友是从武汉来的,又发烧,疑似病例特征几乎都有了。”沈艳心里有点害怕,“上楼接孩子时,有那么一刻,我感觉自己手有点发抖,但后来就好了。”沈艳给自己打气:“没什么可紧张的。”
在发热门诊,孩子接受血常规、胸片和CT等一系列检查。按规定沈艳只要把人送到医院就可以返回隔离点。但她不放心,隔着医院玻璃窗在窗外不时探望。已经是晚上11点多,放心不下的沈艳还是穿着闷热的防护服走进医院,陪父子俩一起等待了最难熬的几个小时。当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沈艳返回隔离点时已是凌晨3点。
集中隔离点就像一个小社会,隔离人员来自天南海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心的高以谦大夫在驻守隔离点期间,遇到了一对从日本回来的老夫妻。老先生患胰腺癌晚期伴偏瘫,坐着轮椅,仅有左手可以简单活动。老阿姨身材单薄、弱小,无法独自照顾老先生。高以谦热心给予帮助,一个人将老先生背起,一点一点挪着步子,将他安全送到房间,随后把老两口随身携带的装着治疗仪器、药品、生活用品等的六个大行李箱一一搬进房间。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却还不时刻叮嘱老夫妻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健康自测。隔离期间的每一天,高以谦都会特别关照这对老夫妻,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在解除隔离后,又帮他们联系医院安排就诊。
家庭医生守住居民健康
自实施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累计签约近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1.5万,经长护险需求评估的失能老人签约实现应签尽签。
在疫情早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开放了全科门诊。6个家庭医生团队始终坚守基层服务网底。为签约居民开展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实现优先转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
截至目前,中心家庭医生已为居民提供慢病长处方58418张,延伸处方1600多张。同时对辖区内13603名慢性病管理患者,通过电话、微信等零接触的形式,进行了不间断的管理和监测。在中心辖区内有8家养老院,家庭医生对养老院定期开展巡诊,共为老人服务678人次。同时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主动电话联系,进行健康宣教、疫情答疑、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共计服务8924人次数。
为了守好外防输入的城市之门,除了道口人员的测温、流调、核查工作,社区家庭医生还是集中医学观察点的主力军。1月24日起,从国内重点地区到入境人员,从一般观察对象到密切接触者,家庭医生们做到了管理“有序有情”,人员“应管尽管”,检测“应检尽检”,为外防输入守好了城市的第一道关卡。
4月27日,上海的初三和高三学生已经开学,5月18日初中其余年级和小学四五年级复课。为了守护好辖区内的校园,家庭医生依托原本就有的全科医师进校园的工作模式,采用“一校一医、一校一策”的防控方案(一名家庭医生跟一所学校对接),指导学校做好学生晨、午检、健康观测,包括学生的个人防护,学校通风消毒情况、信息报送等内容。
长宁区虹桥:“小联合国”里的社区卫生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了社区居家隔离对象的医学观察、紧急情况处置等疫情防控工作。该中心负责辖区的外籍居民占比较高,有近3万名,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素有“小联合国”之称。自疫情防控转为外防输入为主的阶段,境外回沪居民不断增加,给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如何做好涉外居民的健康管理,树立上海的健康“钢铁长城”,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摆在虹桥卫生人面前的一场考验。
夜幕下穿梭在国际社区的身影
上海自3月3日实施境外返沪人员必须实行14天居家健康观察措施后,虹桥卫生人便立即严阵以待。
3月4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体球网,明确所有中外人员有过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抵沪后一律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14天。
这意味着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当天,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接到上级通知,辖区有入境返沪人员9户16人,须派医务人员开展上门居家隔离健康观察。名单下发后,中心像往常一样分派任务、准备物资、赶赴社区,夜幕中留下的是医务人员匆匆的背影。
由于部分外籍人士不懂中文也不会英语,导致医护人员与其交流存在语言困难,他们便通过手机翻译软件、电话联系志愿者和手语比画,用了比以往多一倍的时间终于完成当天新增的居家隔离健康观察工作。虽然大家感到很疲倦,但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赶回中心,等待他们的将是下一个工作——完成个人档案的整理和录入。疫情防控期间,就是这些常在夜幕中穿梭于国际社区,与时间赛跑的社区卫生人,守护着一方平安。
在这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严格化隔离,人性化管理为前提,医务人员联动社区志愿者、社区民警,组成防疫统一战线。社区外籍语言志愿者主要与外籍人士进行沟通,避免语言隔阂造成的误解;中心医务人员通过社区志愿者告知健康观察注意事项、了解外籍人士健康状况、解除外籍人士健康后顾之忧;社区民警维护社区安全,牢固防疫屏障。
一群有温度有情怀的家庭医生
疫情期间,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部门加强与街道、疾控和上级部门的沟通,统筹安排中心参与抗疫的人力,保证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做到了日常工作不断不乱。为提高工作效率,在疫情防控过程当中,虹桥卫生人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工作模式、询问表格的设计等,如制作了各种语言版本的沟通语和信息表,让完全不会外语的工作人员也能顺利完成上门医学指导和医学观察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中心同时在管的居家隔离对象最高时达到了746人,其中境外人士占比90%以上,每天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达到30人以上。截至目前,中心累计管理居家隔离对象近2000人,其中外籍人士1300余人,在做好社区居家隔离对象尤其是外籍人士的隔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心在管的外籍居民多,突发情况不断,此前没有先例和参照,工作流程只能在不断地沟通协调中进一步完善。这其中,家庭医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你好,我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来测量今天下午的体温啦。”3月25日下午,中心居家医学观察员胡娅像之前一样,敲开了瑞典居民Maya(化名)的家门,准备对一家三口进行例行体温测量。
随着房门打开,胡娅看到的是非常焦虑的Maya。她看到隔离衣下的白大褂立刻呼唤儿子赶紧从房间里出来。原来,在胡娅来之前,Maya的儿子在玩耍时不慎将手烫伤,小小的手指肿得像两根“胡萝卜”。但因为正处在居家隔离期间,无法带孩子外出就诊。得知这个情况,胡娅立即拨通了医务科长陆伟的电话,陆伟在全面了解情况后马上嘱咐胡娅将小朋友手指情况拍照汇报,并启动联系就诊程序。
经协调,医务科及时对接上长宁区内一家医院。但小朋友和家长的沟通仅限英语,谁去?怎么去?又成了一道题。这时,刚完成密切接触者转运任务的“90后”家庭医生冯敏婕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告奋勇,承担起这次转运任务的责任。
冯敏婕再次穿上隔离服,陪同Maya母子二人到达医院发热门诊,并协助他们完成了挂号、诊疗、收费等过程,医生也及时完成了患者的伤口处理包扎。在她的陪同下,一次隔离期间的特殊就诊迅速而又暖心。
隔离不隔心。与胡娅、陆伟、冯敏婕一样,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人人都是有温度、有情怀的社区卫生人,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一方居民的平安生活。(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赵雪综合报道)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