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多地民政部门倡导“云祭扫”、居家追思等。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清明节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意味着对亲人的思念,也意味着对原乡的回归,对人生的回顾,与春天的对话。疫情之下,有的人身处异地不便返乡,有的人坚守基层防控岗位,有的人在遵守规定隔离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云祭扫”的新风尚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线上代祭、弹幕追思、居家礼祭等方式,履行鸣钟、点烛、诵文、鞠躬、献花、敬茶、折柳等礼仪,形式、地点虽有变,内涵不变、爱意不减。
有一种告慰,叫无恙。逝者已去,爱未走远。他们留在昨天,但希望我们能更好地抵达明天。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必须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止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反弹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虽然不能去现场祭扫,好好活着、健康平安,是我们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有一种祭奠,叫传承。清明是回首过往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机。疫情发生以来,那些在战疫一线牺牲的英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不畏艰险、迎难逆行、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团结爱国……清明祭扫重在传承,无论是现场悼念还是“云端”祭扫,更重要的是传承、发扬这些宝贵精神,担当起未尽的责任。做好防护、积蓄力量、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是我们在这个清明节对逝去英魂最好的祭奠。
思如蔓草,当春乃发;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让我们用理性之爱,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春天,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让我们点一支蜡烛,吟诵一首古诗,在诗词中寄托哀思,缅怀故人。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