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既要全脱贫又要防返贫

时间:2020-05-2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伟涛

  在今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如何防止返贫、如何应对消除绝对贫困后的相对贫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多位委员建议,抓紧制定攻坚期后扶贫救助基本政策,健全完善阻断致贫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

  应抓紧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但是可以预见,在总体消除绝对贫困之后,相对贫困现象仍会继续存在,所以应抓紧制定攻坚期后扶贫救助基本政策,健全完善最大限度阻断致贫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快推进防致贫返贫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法治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看来,有效防止或减少返贫,建立稳定脱贫成果的机制,彻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将是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温思美认为,可以设定过渡期,过渡期间政策补助不减少,确保家庭总收入稳定增长。尤其对深度贫困地区,要保证过渡期内维持稳定的收入来源,适当延长政策扶持时间跨度,警惕亚贫困群体、边缘贫困群体返贫。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也提出设立过渡期的建议,指出脱贫攻坚政策不应“断崖式”退出,甚至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扶贫政策应适当调整、逐渐过渡。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包村责任制在2020年之后也应延续一段时间,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即使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工作队撤出之后,也要保留相应的对口联系机制。民革中央相关提案特别强调,在过渡期内要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村干部和贫困户依赖心理,提升基层组织和村级“两委”成员的人员素质和自主治理能力,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副主委、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认为,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对脱贫人口和贫困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和预警。其次要建立完善稳定增收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户拓宽就业渠道、稳定家庭收入。最后要建立完善政策兜底救助机制,创新兜底救助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贫救助。同时统筹各类保障措施,为返贫人口提供兜底救助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刘文贤告诉记者,建立长效机制有几个思考维度。一是法治维度,重要的是通过立法,建立相对贫困救助的标准体系。二是赋能维度,核心解决内生动力问题,给予贫困群众生存的技能和工具。三是公平维度,核心是解决分配问题。四是精准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维度,核心解决机制问题。五是整合社会资源维度,核心解决合力问题。要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不断提升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能力。

  精准认定致贫返贫原因是关键

  在委员们看来,精准认定致贫返贫原因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

  民革中央认为,对扶贫对象要精准识别、精准定位,将有限资源用于最贫困群体。“后2020”时期,扶贫对象和标准应作相应调整,重新分类定级,因需施策。建议将五保、“三无”人员、重病人员等统一纳入社保兜底。针对潜在的有陷入贫困或返贫风险的群体依然要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与追踪。此外,应改革目前的打分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户”数量,拉开“边界距离”。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管理,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提高其经营性收入比例,降低补贴性收入比例,并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安徽省委会副主委马露建议,对相对贫困户的识别也应按照目前贫困户识别的程序,由村民申请、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审定。相对贫困村的确定由村民委员会申请,经乡镇、县、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逐级审查后,报省扶贫办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监督。

  张星星建议,要认真总结精准扶贫脱贫的宝贵经验,充分利用精准扶贫脱贫的各项统计数据,以科学的统计和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做出精准分析和判断,为研究制定攻坚期后扶贫救助基本政策,最大限度阻断致贫返贫的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阻断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力保证。

  张星星告诉记者,相对贫困现象和突发性绝对贫困现象都可能长期存在,要着眼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设普惠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马露建议,将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逐步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供给,针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人群,因人施策,兜底补短,从根上阻断贫困蔓延和代际传递。延伸涉农保险覆盖面,在提质、增效、扩面上持续发力,从源头上提升农民家庭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民革中央指出,应整合碎片化社会保障资源,确保扶贫政策在制度化轨道上运行。一是在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内部,应加强不同险种的减贫功能与资源运用的整合,克服制度碎片化和功能碎片化趋势,更好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功能。二是在非缴费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内部,应整合不同项目的资源。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临时救助、医疗服务等诸多“碎片化”的救助项目进行资源整合,防止政出多门。三是对缴费型和非缴费型的制度资源进行整合,即把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减贫功能相互协调配合起来,在同一个支出数据平台上对各自减贫作用进行分工和分解。四是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法治关系,使减贫政策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发挥作用。

  杨玉成建议,要建立完善政策兜底救助机制,用好救助救济这一兜底措施,严密防范返贫现象。一是扩大兜底救助范围。将防范返贫兜底救助与农村低保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低保标准与消费水平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做好防范返贫和临时救助间的有效衔接,解决临时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家庭困难问题,把“病残”人员全部纳入兜底救助范围。二是创新兜底救助方式。遵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返贫对象不同需求,有针对性采取医疗救助、民政救助、教育救助等防范返贫救助举措。三是构建兜底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各类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防范返贫的政策措施,形成各种政策的闭合式衔接,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的综合保障体系,为返贫人口提供兜底救助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5.2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