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从疫情中汲取教训?补足短板
——代表委员建言加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时间:2020-05-2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区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陈丽英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阻击战中所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部分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建立信息直通机制

  针对“层层上报”“逐级审批”的报告机制会受到地方诸多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在《体球网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在可能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卫生突发事件时,除了逐级上报工作信息外,还须通过“信息直通机制”将重要信息报告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应急办公室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通过一个信息系统,不需要其他评估的系统,就可以直接报到国家,使得国家来关注它,来重视它。”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也认为,应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报系统和长效机制,让广大医疗机构可以将一线发现的可疑线索快速直报,起到早期预警作用。

  “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们国家便建立了‘不明原因发热伴肺炎’发现及报告系统,但在实践操作中,该系统没能发挥预想中的作用。”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建议,进一步简化现有的疫情报告制度,赋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直报国务院的权利;并可在疾控中心设置一名“传染病报告员”,由顶级传染病防治专家担任,必要时由其直报国务院,理顺面向社会的预警信息发布主体。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多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各自为政、顾此失彼的情况。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建议,成立常设性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根据不同性质,明确核心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委办局,围绕应急处理原则,完善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建立高效、快捷、科学的处理程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迅速自动激活联动机制,立即启动紧急救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在体球网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建议中提到,此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基层社区防控一线主体作用,尤其在人口密度大的区域。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否正确、妥善处理至关重要。为此,他建议除了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主体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囊括“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相关主体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还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涉及医药卫生问题,更涉及公共治理问题,要加强联防联控,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纵横一体化的综合防控体系。“我们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有应急的医疗体系,在整个应急指挥体系里面,这两个系统之间要联动,形成一个职责分明但是又相互联络、互动的体系,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提升基层“兜底”能力

  基层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但往往面临设备缺乏、人才短缺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表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未设置传染病发热门诊,不能及时有效完成社区感染人群的初步筛查与导流。”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一直奋战在医疗防疫一线,针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他建议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并且在全科医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内容,强化全科医生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有效实施者责任,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董事长兼院长董瑞建议,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区防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制定医防任务清单、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逐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真正落实强基层政策。“一旦应急事件发生,家庭医生将成为应急管理的第二道防线。”董瑞说。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5.2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