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19岁的杜月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这本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对于依靠低保金生活的杜家来说,2.8万元的学费却让他们犯了愁。就在全家濒临绝望时,镇救助工作人员给小杜送来了2.8万元教育救助金和2000元生活费,并承诺“大学期间每年都将为小杜发放教育救助资金”。
在北京市顺义区,像杜月家这样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等社会救助对象共有2600余户。在政府铺设的兜底保障网中,他们始终被惦念、被温暖、被帮助。
2018年9月,顺义区成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后,他们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创新举措,下放审批权限、探索圈层管理、开展精准帮扶、实现全区通办,让社会救助体系更接地气、更贴民意、更有温度、更加规范。
救助触角更接地气
北石槽镇西范各庄村的解华,是村“两委”委员。今年4月,村里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站,她被任命为 “救助信息员”。打那时起,困难群众的生活成为她格外要操心惦念的事。
42岁的解华说话轻声细语、总面带微笑,但谈及村里的社会救助对象和低保边缘户,她立刻显出几分严肃。“咱村有4户低保对象,刘大哥患血液病常年透析、李阿姨家夫妻俩都罹患重症、张大姐家是一户多残……此外还有一些低保边缘户,生活都不易啊。”她觉得, “救助信息员”是连接政府和困难群众的桥梁,可以使困难群众的保障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性化。
目前,顺义区有565名像解华这样的社会救助信息员。2018年,区委、区政府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全区“大党建”考评体系,成立区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等16家区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区民政局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层面,25个乡镇(街道)全部挂牌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在编人员和1名专业社工开展工作,推动社工介入社会救助领域,进一步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在村(社区)层面,所有村(社区)均成立了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站,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员队伍,积极推动由“群众上门求助”到“主动发现救助”的转变。
区级综合统筹、镇街协调推动、村居主动发现,这样的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以后,顺义区首先开展了入户摸排工作,对1.4万余名低保、低收入、困境老年人、困境儿童以及重度残疾人等群体进行入户走访、宣讲政策、评估需求。
刘各庄86岁的村民李君,原来享受农村低保,入户排查摸底后发现,其实老人无儿无女,一直由弟弟照顾,所以是符合特困供养政策的,于是很快就把老人从低保对象转为特困供养人员,“不仅每月有1650元特困供养费,弟弟还能领到880元的赡养费。”李君开心地笑了。
精准救助更有温度
牛栏山镇后晏子村刘娟,视力残疾。随着年龄增长,年近七旬的她越发觉得上厕所和洗澡成了生活大难题。“尤其到了冬天,腿经常阵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去室外上个厕所都格外困难。”刘娟说。
在顺义,像刘娟这样有特殊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针对这部分群众的救助,“精准”二字成为最鲜明特色。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不再是单一物质救助,而是逐渐向物质和服务双重救助转变,同时也更注重聆听困难群众的诉求。
该区先后确定了包括刘娟家庭在内的近100户困难家庭为“个性化救助”对象,由社工机构提供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个案服务。基本生活有困难的,政府提供救助金;就业有困难的,专人帮助链接就业资源;需要心理疏导的,专业社工上门解难题……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困境,就可以精准制订不同的跟进方案。
前不久,社工机构细致了解刘娟身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后,为她链接到适老化用具用品——坐便椅和拐杖。正在为冬季行动困难而担忧的刘娟,此刻难掩喜悦之情:“你们的帮助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顺义区委社会工委书记、区民政局局长李宝东介绍说,全区目前已形成了“10+1+N”救助工作格局。其中,“10”指低保、特困、低收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取暖、物业、临时救助10方面救助内容;“1”指慈善救助、社会保险等社会力量补充救助;“N”指对困境老人、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支出型贫困等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救助服务。
为提高精准兜底保障效率,顺义区专门开展了困难群众贫困指数研究,对精准救助系统中的19454条数据进行论证分析,采取数据建模方式确定12个指标,分别赋权系数,初步建立起以特困、低保为第一圈层,低收入对象为第二圈层,支出型贫困等人群为第三圈层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管理体系,为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拓宽贫困人口覆盖面、开发面向公众的社会登记系统打下了基础。
救助政策更贴民意
在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中,顺义区很多创新性政策破冰实施。针对困难群众在申请救助过程中反映较为强烈的财产认定和车辆限制等难点问题,顺义区出台《体球网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工作的意见》,放宽家庭成员中有患重大疾病且名下拥有唯一一辆机动车情况的限制,对家庭财产认定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家庭收入较低且成员中有特殊困难群体的情况,探索由“保户”向“保人”转变,将低收入家庭中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同时实行低收入年审制度并向低收入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此外,区民政局、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出台文件,进一步细化特困供养人员医疗、丧葬等供养工作内容,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张镇张各庄村村民罗丽患有重病,遭受精神和身体双重摧残,却因名下拥有机动车辆而未能享受低保。新政出台以后,罗丽到相关机构对车辆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目前已满足救助条件并予以审批。北务镇东地村村民王田、张花夫妇俩本是低保户,于今年7月被查出家庭存款超标。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与规划建设部门调查核实,此家庭3万元存款用于危房改造,剩余存款数额符合政策标准,因此二人得以继续享受救助……
顺义区在救助审批权限、审批流程方面也推出重大改革。2019年9月,该区在北京市率先将救助审批权限从区级层面下放至全部乡镇(街道),提出受理后先提交核对,视核对结果再组织入户调查,强化公示监督,避免基层资源浪费。同时,建立了全区通办机制,困难群众可跨镇街申请救助事项,切实落实“让群众只跑一次”。开辟网上申请渠道,依托 “顺手办”政务服务平台和北京民政官微,两级联动,实现救助事项网上申请,困难群众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申请低保、低收入、临时救助等6个事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审批权限下放以后,顺义区民政局投入35万元为各乡镇(街道)救助服务窗口统一配备证书打印机、二维码打印机、高拍仪、身份证阅读器等设备,印制发放了3万份规范服务手册、政策汇编、宣传折页等等,力推窗口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作为一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北石槽镇社会事务管理科的景丽瑾深知“谁调查、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这12个字的分量。她告诉记者,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后,基层经办人员刚开始感觉压力很大。区里调研了解到基层面临的困难后,在权限下放的同时优化了审核环节、简化了申请材料。现在,困难群众只要凭身份证、户口簿就能来窗口申请救助,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3个工作日缩短到了15个工作日。
社会救助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下一步,顺义区将继续以‘首善标准’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聚焦社会救助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创新工作方式,让困难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李宝东说。
(文中所有救助对象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