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社区一线防控阵地如何筑牢?疫情期间怎样保基本、兜底线?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创新今年的民政工作?6月8日,“2020上海民生访谈”举办,首位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室的是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他就市民关心的疫情防控、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和社区治理等问题展开对话。
社区居家隔离观察30余万人、集中接送入境人员近13万人
“就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而言,承担着小区管控、居家隔离重任的社区,是另一个重要战场。其胜败,取决于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否有效,取决于精准施策、精细化管理是否到位。”朱勤皓表示。
上海民政部门作为市疫情防控地区工作组的牵头单位,承担了组织协调社区防疫的职责,其间的工作是海量的——为了“守好社区门”,地区组成立后的短短一两天内,全市20余万名社区干部、物业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就被迅速动员出来,开展24小时值守,数天后,全市1.3万个居民小区绝大部分实现封闭式管理;精准施策“管好社区人”,为落实“全面排摸,覆盖所有重点人群”的要求,社区工作量无以计数,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已累计居家隔离观察了整整30余万人,“这一切全靠社区、公安、卫生‘三驾马车’齐心协力、牵引得当”;在近期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重中之重时,市民政局和16个区派专人进驻机场,24小时值守,在入境人员抵达后全程落实隔离观察措施,至今全市已集中接送入境人员近13万人。
除了民政,地区组还有卫健委、公安局、应急局等成员部门。各区也同样成立了区级层面的地区组。朱勤皓特别强调,“社区防疫的主力军和首要功臣是一线同志。”他说,首先是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其次是各类驻区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居民骨干,据初步统计,疫情期间上海仅到社区报到担任志愿者的在职党员就超过12万;再有是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员;另外,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下沉干部,也是生力军。
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机构“零感染”
“从1月24日上海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至今,民政部门的所有工作都不曾停摆。”朱勤皓谈道,作为保民生、兜底线的民生部门,民政相关工作不允许按“暂停键”。
疫情期间,上海700多家养老机构精心照护8.5万名入住老人,刚需的居家养老服务坚持进行;救助管理机构先后为2624人次提供站内救助服务,其中包括300多位湖北籍人士和10多位外籍人士;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不打烊”,通过“网上办”“预约办”受理申办事项390多万件;实行婚姻登记预约制,今年前5个月全市办理婚姻登记49187对,其中结婚33150对、离婚16037对;清明期间,提倡预约扫墓,全市54家墓园共接待预约祭扫市民96.85万,同比减少85%。
截至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机构全部“零感染”。
“一百多条小鱼,回游母亲河,人生里刻骨铭记!14个日日夜夜,感恩大上海,长大后细说爱你。”这是乘坐一架航班返沪的小留学生写下的感言。4月中旬至今,根据外交部统一安排,先后有5批近400名海外小留学生搭乘民航包机抵沪,进行14天就地隔离。“市民政局从局机关和市级儿童福利机构抽调了80多名专业儿童社工,分批进入集中隔离点,为没有监护人的孩子提供临时监护照料。”朱勤皓在访谈时特地提到了这一细节。
继续调整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
每年,上海都会调整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至今坚持了23年。疫情之下,救助资金发放是否将受到影响?朱勤皓介绍,今年上海将继续调整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计划7月1日起实行。这将是上海连续24年调整社会救助标准。
过去,社会救助等民政民生资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集中在街镇环节,“管事”和“管钱”一体化存在风险隐患。对于如何规范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朱勤皓介绍:“我们建立了一个资金内控监管平台,覆盖全市民政系统。”这一平台建立后,救助申请审批权在街镇层面,而复查核实审批权在区里。复核通过后,由区里通过资金内控监管平台统一发放,直接打入民政对象的个人账户。
“这样一来,‘管事的’和‘管钱的’就进行了分离,‘管事的’在街道,‘管钱的’在区里。权责分离,互相制约。”朱勤皓透露,该平台目前已在宝山、杨浦等七个区试点应用,年内将在全市推广。未来还将把民政部门发放的资金,包括个人类补贴资金、机构类补贴资金等,全部纳入该监管平台。
基层的试点也始终得到市里的关注。长宁区去年试点的“社会救助顾问”,不但整合了各种救助政策,形成了政府救助政策池,而且整合了政府、社会、市场的各类资源,形成了社会救助资源池,“今年上海将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朱勤皓说。
全面构建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养老一直是上海市民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2019年底上海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518.12万人,占比35.2%。
“近年来,上海将‘社区嵌入式养老’作为大城养老的首选模式。”朱勤皓介绍,重点建设集长者照护、日托、助餐等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268家,实现街镇全覆盖。
上海还重点发展各类功能性设施,目前已建成187家长者照护之家、72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02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场所;培育了4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为30多万人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
“在去年底出台《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基础上,今年我们准备强化指引落地,引导建设一批示范街镇社区,全面构建各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朱勤皓表示,将通过实事项目等方式,加快完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完善覆盖全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鼓励街镇、社区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培育、鼓励更多专业化养老机构在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特别鼓励“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设施推进公建民营。
“今年还要继续做好在16个街镇进行的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在28个街道进行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家庭适老化改造。”朱勤皓透露,去年底起步的社区康复辅具租赁试点,今年也将继续推进。
“社区云”年内将在全市铺开
对于上海这个有着25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怎样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社区建设的水平? 朱勤皓表示,市民政局一直在研发试行“社区云”项目。推出“社区云”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智能化+社区治理”的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根据规划,“社区云”的框架结构为“1+2+X”。其中,“1”即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上接大数据中心,下接各区、街镇、居村,横向连通各政府职能部门,将来可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2”即两个应用平台,是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平台”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动平台”;“X”代表开放性,各区现有的社区治理平台,各街镇现有的特色应用程序,各政府条线部门现有的应用,经过改造,都可以接入这一平台。
朱勤皓透露,“社区云”自去年12月上线试点,目前已在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宝山、松江、崇明9个区、20多个街道试点。预计到今年底,上海将实现“社区云”在全市6077个居村委会全覆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