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办好群众身边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见闻

时间:2019-12-0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伟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区作为离群众最近的办事机构,如何高效办好群众身边事,促进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初冬时分,记者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现场感受该市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带来的变化。

  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走进北海市海城区北部湾社区服务中心,一幅“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的标语格外醒目。“社区在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群众日常事务的同时,还设立有党代会代表(简称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居民议事厅等,随时解决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社区党委书记张燕告诉记者,党代表工作室是一个接访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也是群众反映诉求的通道。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目的就是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密切党群关系。目前工作室共安排有党代表12名,定期进行接待群众、双向约见、走访调研等活动。

  为及时解决群众纠纷和法律问题,社区还设立有法律服务站,7位驻站的都是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的退休人员,定期在站内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咨询,对来访群众反映的案(事)件进行调解。对这个设在身边的法律工作站的作用,70多岁的吴月彦老人深有体会。他多年前买的一块土地因纠纷一直不能正常使用,多方奔走未能解决。社区法律服务站设立后,老人找到了曾是法官的接待人员黄女士。黄女士利用多年法院工作经验,很快帮老人“理出头绪”,找准问题的症结,帮老人准备好相关材料,递请有关部门协调,使这一多年的难题很快得到解决,老人高兴地给服务站送来一面“善用法治思维,解决疑难问题”的锦旗。

  “北部湾社区位于北海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商业、贸易发达,人流量大,社会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北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廖达告诉记者,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后,更加注重精细化服务和社会化参与,有效解决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基层群众自治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有效整合了社区服务资源、优化了社区服务环境、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

  据介绍,为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自2015年起,北海市设立市委基层党建预算专项,作为全市预算支出的五个重点之一,每年投入经费1亿多元,强化社区建设的基础保障。目前,全市337个农村服务场所面积均已达300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服务场所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全市村(社区)均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前要办低保这些事情,得跑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有时一次还办不成。现在有了‘农事网通’服务平台,什么事在村里就办了。”合浦县廉州镇烟楼村村民陈传福高兴地说。

  烟楼村位于北海市城区和合浦县的交界处,是廉州镇最偏远的村子。4万多村民大多是渔民,长年在海上作业,办事和参与村务非常不方便。在北海市开展“农事网通”改革时,烟楼村成为第一批试点。

  “你看,现在群众来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参保登记时,只要放上身份证,‘农事网通’平台就能显示各种信息,选择、上传、提交,只要几分钟就能办结。”平台工作人员熟练地向记者演示了整套办事流程。

  “现在这真是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村支部书记苏会三告诉记者,为提高群众参与村里事务的热情,烟楼村还建设了“阳光红页”平台,平台主要有五大板块,包括村里的事务公开、农产品的售买信息、全市近期的重要信息政策法规、网上投诉建言、网上查询等。“信息平台打通和解决了服务群众的‘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提升了社区办事效率和基层组织办事能力。”

  为提升村居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北海市自2016年起在全市部署“农事网通”和“阳光红页”平台建设, 通过编制村级权力清单、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流程清单,打造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公开平台、农村电商平台、沟通交流平台,全面厘清村级14个方面72项权力内容,将便民服务事项拓展到74项。同时,借助政务服务资源,将行政审批服务前移到村,形成“群众网上申报、部门网上联审、事项网上办结、公众网上评价”的一体服务网络,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各项政务村务公开,使群众能随时了解各类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目前,北海市430个村(社区)已实现平台运行全覆盖。全市通过“农事网通”服务平台共办理各类审批事项2313件,通过“阳光红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1241条,处理解答1233条。

  党建引领下的“下三多”模式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是北海市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一大“法宝”。

  “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基础上,我们村形成了‘下三多’的村居治理模式。”走进银海区下村,空气清新,街道整洁,服务中心里各项功能室、活动室一应俱全。村党支部书记张愈璞告诉记者,下村户籍人员2807人,有党员104名。2018年,村党总支建成和完善了党员宣教中心,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居治理中的表率作用,通过增设村民议事会、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建立关爱制度等,形成了“民主议事多、走访关爱多、为民办事多”的“下三多”党建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凝聚起党员群众的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开创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张愈璞告诉记者,现在的下村是路平了、灯亮了、气顺了、经济也强了。

  银海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著名侨港,侨港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以“爱党、爱国、爱家”为主题,以“增强基层组织引领,提升服务渔民水平”为主线,探索开展“海上党旗红”创建活动,解决了“陆上找不到党员,海上找不到组织”问题,把临时党支部建在渔船上,让渔民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并发挥带头作用,有效增强了广大渔民爱党、爱国、爱家意识,主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通过‘海上党旗红’建设,每艘船都成为一个‘海上流动哨所’,共同筑起‘海上长城’。”

  根据渔民生活实际,侨港镇还建设了渔民服务中心,整合涉海8个窗口部门资源,建设“海上党旗红”党建工作站,在港口码头搭建“一站式”服务渔民新平台,将分散审批变成集中服务,让渔民从“到处跑腿”实现了“上岸即办”。

  廖达告诉记者,北海市通过党建引领,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强化“联创共建、联做共建、联育共建、联防共建、联办共建、联谊共建、连抓共建、联建共建”机制,开展“红色星期六”“组织生活日”等服务活动的同时,还以“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为目标,实施城乡社区治理特色品牌建设。“目前,已在全市22个沿海乡镇建设了9个‘海上党旗红’党建服务站,将党建触角延伸到海上,在转变社区治理服务、富渔民、促海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