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用无私的爱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时间:2020-06-0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值此六一儿童节之际,本报聚焦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探寻、展现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干部职工怎样用无私的爱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父母的疼爱。


招募“围巾妈妈(爸爸)” 温暖孤困儿童心灵

围巾妈妈(爸爸)与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参与游戏互动“桃花朵朵开”。

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 吕景华 任梦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在儿童群体中,孤弃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是最特殊、最困难的人群。保障儿童福利、做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是民政部门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动员招募广大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团体组成“围巾妈妈(爸爸)”团队,为全市孤困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关爱,帮助孤困儿童回归家庭生活,让孩子们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关心与关爱。

  广泛吸纳爱心力量 将围巾织得更厚实

  “我和佳欣(化名)结识实属偶然,虽然都在一个学校,但是年级不同,彼此没有交集。有一次上网,我无意翻看到市民政局发布的‘围巾妈妈’招募公告,发现了她,便带着我的两个孩子报了名,与佳欣正式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回顾过去一年,滨州实验学校老师尹斐已记不清多少次踏进佳欣的家门,从开始的陌生到渐渐的熟悉,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到现在的无话不谈,“我有两个男孩,一直盼望着自己能有个闺女,佳欣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如今,小佳欣会亲切地喊她“围巾妈妈”,也和她的两个孩子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几日不见就会念叨。像尹斐这样的爱心人士、爱心团体在滨州还有很多,2019年的夏天,他们拥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围巾妈妈(爸爸)”。

  2019年5月,滨州市民政局向社会公开招募,为每名孤困儿童确定一名“围巾妈妈(爸爸)”进行结对关爱帮扶。招募公告一经发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爱心人士和团体电话咨询、现场报名。六一儿童节当天,由滨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承办的“我们在一起”滨州市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活动启动仪式成功举办,26对“围巾妈妈(爸爸)”代表来到现场,与结对儿童开展了破冰游戏,为接下来的结对关爱帮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滨州市已为533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成功结对,全社会爱心力量汇聚一起,儿童关爱保护的“朋友圈”又扩大了。

  实施专业精准关爱 把围巾系得更标准

  “阿姨,我过生日的时候你能来吗?”这是沾化区11岁的振青(化名)在与她的“围巾妈妈”付冬梅交流时透露出的小小心愿。受疫情影响,付冬梅只能在孩子生日当天打电话送去祝福。但一想起孩子失落的眼神和话语,她压抑不住热切内心,在妇女节当天,经孩子村委会同意,她邀请沾化区心理协会的另一位“围巾妈妈”吕明梅一起来到孩子家,为小振青补上了生日祝福,畅谈交流近期学习生活心得,并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孩子的脸上又绽放出了笑容。

  “围巾妈妈(爸爸)”们来自各行各业,各有专长,他们之中有医生、护士、专业社工、慈善义工、机关干部,仅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就有近30名。在结对帮扶中,他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根据儿童生活、就学、健康、监护等问题,开展分类精准关爱,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情感支持、行为矫治和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个案服务。滨城区的“围巾妈妈”刘艳霞,通过引导孩子读国学、懂自律、树大志,有效疏导了焦虑情绪,充实了课余生活,帮助他们重塑正常生活秩序,坚定生活信心,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隐患。

  拓展关爱保护深度 让围巾裹得更暖和

  3月1日下午,“围巾爸爸”王长坤驱车来到杨柳雪镇西闫家村,探望受疫情影响已经一个多月没见面的小云和小飞,给孩子们带去了口罩、一次性手套、84消毒液、课外书和满满一大罐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趁着难得的机会,他隔着隔离带详细地询问了孩子们的近况,再三叮嘱注意安全防护,等疫情解除后,自己会第一时间来接他们一起去郊游。孩子的爷爷悄悄告诉他,现在俩孩子在家很乖,每天都会帮忙做家务,还一起按时学习。听到这些,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疫情并没有阻隔“围巾妈妈(爸爸)”对孩子们的爱和孩子们对他们的依赖,因为孩子们重新找到了“家”的温暖。针对监护困境家庭,市民政局围绕提升家庭监护能力,积极拓展关爱保护深度,通过政策扶贫帮困、围巾妈妈结对帮扶、监护人教育培训、学校重点关注、家庭卫生清洁等多重方式,帮助困境儿童家庭增强家庭监护能力,有效落实监护责任,提供暖心贴心的“类家庭”式服务,帮助孤困儿童回归家庭生活,保障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走出儿童福利院之后

本报记者 柳 旭

  在儿童福利院度过了26个春秋后,施巍回到了他的“家”——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从2019年4月离开北京市第二儿童福利院,他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已经独立生活1年多了。

  由于天生聋哑,在不满一周岁时,施巍就被父母遗弃在东四妇产医院,值班人员发现后拨打了110,由于找不到亲生父母的线索,派出所只能将孩子送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那里施巍度过了13年时光。2006年8月,他转入北京市第二儿童福利院,一待又是13年。

  2018年11月,东城区民政局组织辖区内几个街道与第二儿童福利院对接,准备安置各自辖区内发现的、已经成年的孤儿,施巍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地方,第一次去福利院时,我们待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见到施巍。”交道口街道办事处民生保障办公室韩振缨告诉记者,一个月后,她和同事第二次来到福利院,才与施巍见了面,和他的老师交流了情况,并于2019年4月把施巍接回交道口街道进行安置。

  人接回来了,但如何快速融入社会,如何现实自食其力,这是摆在施巍和街道办事处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只会一些简单的手语和少量汉字,与施巍的沟通变得十分费力,再加上从小缺乏双亲关爱,施巍不善于甚至有些回避与人相处。针对这种情况,街道办事处帮他聘请了手语老师,教他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汉字和手语,并教给他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增强他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一时间给施巍办理了落户,提供了临时安置房,还帮他申请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韩振缨说,街道安排专人每天定时送餐,并委托专业社工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竭尽全力保障施巍的基本生活。为了让他尽早自食其力,街道还依托残联职业康复站教他工艺品的制作和简单糕点烘焙等技能。

  2019年五一假期,为了给施巍换换口味,负责他日常生活的工作人员带他来到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一个叫伊隆斋的餐馆,按照每顿饭15元的标准要了一碗牛肉面,但面条下肚后施巍表示没吃饱,餐馆负责人余炳兵又送给施巍一个烤馕。

  在进一步和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余炳兵动了恻隐之心,“要不就待在我这吧,一天三顿饭肯定管饱。”街道办事处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本来也要帮施巍找工作,没想到工作送上门来了。

  “一开始施巍显得比较孤独,沟通不畅也让他感觉很压抑,现在基本适应了,和餐馆的小伙伴们经常有互动。”余炳兵告诉记者,平时施巍在店里主要是收收盘子、择择菜,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每月还能挣1000块钱。

  据余炳兵介绍,店里没活的时候施巍喜欢玩玩手机、上上网,几个月前还买了个智能手机,把餐馆里的小伙伴都加了微信好友,刷起了朋友圈,交际范围越来越广,生活圈子越来越大,吃完午饭还经常到南锣鼓巷转转。

  “我一看微信运动里的步数,就知道他又没少溜达。”说起施巍一年来的变化,负责他日常生活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梅志才用“天天向上”来形容,“平时有事他都用自己学会的字发微信给我,有些能看懂,有些要猜一猜。”

  “爱喝可乐,爱吃羊肉串,还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余炳兵说,有一次自己带施巍去理发,他用手比划着告诉人家要弄个发型,人家不知道弄啥样,他就在玻璃上哈气写了个“帅”字。

  “帮施巍申请的保障房已经住上了。”韩振缨告诉记者,“街道还打算帮他找个媳妇,让他有个自己的家。”


“郑周大院”里,孩子们快乐成长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王美美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有700多名孩子,这里的男孩子都姓郑,女孩子都姓周,因此有个特别温暖的别称——郑周大院。这里有一张全年用爱编织的网,它最坚不可破、最安全且最有温度,凝结着儿福人及社会各界对孩子们的爱,保护着这群特殊的孩子,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清晨,类家庭的灯次第亮起,李保仁一家开始忙碌起来,爸爸做饭,妈妈给孩子们洗漱,穿上漂亮的衣服。房间里播放着轻柔的音乐,爸爸做好了一桌营养的早餐,妈妈忙着喂小杰,爸爸喂安安,大宝小仪边吃饭边看着弟弟妹妹,时不时传来爸爸对小仪的夸赞声:“真棒,我们家小仪可以自己吃饭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爱在亲子时光中静静流淌,美好的一天从此刻开启。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阳光下尽情唱着歌,看我们幸福的生活,像花儿五彩的颜色……”上午9时许,伴着优美的歌曲,类家庭的孩子们在操场的树荫下舞动着,就像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充满了活力和欢乐。这些孩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一刻也不想停下来,每次热身活动结束以后,他们或是跳进沙坑挖宝藏,或是踢足球,或是拍篮球,或是相互追逐嬉戏,像一匹匹脱缰的小野马,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是儿童乐园,充满生机和童趣。

  这时,有孩子大声呼唤社工姐姐,手指着操场门口的方向说:“加餐来啦,加餐来啦!”这是福利院每天给孩子们必备的营养补给,而且每天不重样。孩子们说那是百宝箱,里面装的都是他们爱吃爱喝的。

  这些小家伙,真是对吃的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为了尽快吃到美味的食物,他们在社工姐姐的陪伴下排队洗手、排队领加餐,吃完之后会主动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好习惯就是这样从点滴开始养成。活动完,该回家了,孩子们开始排队,但只要一看到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像小鸡看到了米一样四散开来,迫不及待投入爸爸妈妈的怀抱,好似几年不见那么亲。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类家庭的爸爸妈妈们操碎了心,每天合理安排一日三餐;餐厅的营养师也是想尽办法,每天上下午定时给孩子送加餐;连福利院的中医王大夫也是煞费苦心,每年根据不同季节熬制时令中药,预防疾病。夏季到了,福利院的王大夫又给孩子们熬制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傍晚,在“郑周大院”里,最温馨的瞬间是夕阳西下,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散步,大手拉小手,大脚等着小脚,或急或缓,都由孩子决定。有时,孩子走着走着会蹲下来,看一看蚂蚁,妈妈于是也会跟着蹲下来,告诉孩子“这是蚂蚁”,孩子会跟着模仿说“蚂蚁”。

  生活就是这样,缓缓地,按照这些孩子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过着。爸爸妈妈们不着急孩子快快长大,只希望一天天慢慢陪他们成长,用心陪伴,捡拾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瞬间。这样的场景在福利院的类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目前,福利院共有29户类家庭,180多个孩子在类家长的悉心照顾下快乐地成长。

  晚上,“郑周大院”类家庭负责人付青接到了爱心人士王女士的电话。王女士是一家樱桃庄园的老板,每年都会打电话邀请类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去庄园摘樱桃,体验采摘的乐趣,今年已经是第六年。得知福利院仍在实行封闭管理,她驱车将新鲜采摘的樱桃送到了福利院,让福利院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品尝到鲜红的大樱桃。

  这就是福利院孩子的一天,被爱包围着的一天。爱在近处,也在远处。“郑周大院”所有职工对孩子们的爱在近处,社会爱心人士对孩子们的爱在远处,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这群特殊的孩子,用一份份平实无华的爱铸就了一张保护网。笔者坚信,经过社会大众和儿福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充分发挥这张网的作用,用这张网保护好这群特殊的孩子,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成长。


构筑儿童关爱保护“三张网”

江苏省苏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温海兰

  小欣、小天和小毅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在苏州打零工,母亲多年精神障碍未医治,姐弟三人无户籍无学上。这个家庭常规的状态是:不断地变换地点租房,父亲无规律地出现或消失,母亲会莫名地打骂孩子。

  小欣幻想自己是个公主……直到有一天,因房租到期父亲仍未出现,母亲带着3个孩子流落街头,被警察送到了苏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这样境况的家庭,即便是多年在救助站从事未保工作的我也鲜有遇到。按照规范的儿童社会工作流程,未保中心的社工们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服务历程:履行临时监护职责、提供站内社工服务,开展家庭监护状况评估,开展需求与风险评估,制订保护方案,跨地区协调转介至父亲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后续的办户籍、入学、低保等一系列儿童福利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结合这个特殊案例,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政和社工在儿童保护领域的社会治理作用,给予每个家庭走出困境的力量,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

  发挥基层社区社工作用,构筑预防发现网。小欣一家的境况之所以没有更早进入我们的视线,也许可以从他们频繁租房的基层社区找到答案。社区儿童主任往往是团干、妇干或者民政员兼职,事务繁杂,而且没有系统地接受专业社工培训,在辖区儿童的信息排查、定期随访、及时报告监护不力家庭等方面存在盲区,更何况像小欣这样的流动家庭,很容易从眼皮底下溜走。如果能把社工引入基层社区的儿童工作队伍,用专业的视角关注辖区儿童,并专注于每一例困境或即将陷入困境的儿童家庭,预防发现的网络会筑得更牢更密。

  发挥机构组织社工作用,构筑专业服务网。2015年起,苏州市开始探索向专业社工组织购买服务,实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个案服务项目,以未成年人为中心、家庭为对象,以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方式提供预防性、辅导性、支持性保护服务。社工的专业服务,是预防发生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也是构筑困境儿童的专业服务网。

  在小欣案例中,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社工直接开展了各项专业服务:在父母层面,通过短信、电话等各种方式与父亲交流,传递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循序渐进地为他树立起养育孩子的信心。同时,将患病的母亲送至苏州广济医院接受精神治疗;在儿童层面,精细开展保护性干预服务为他们开展替代教育、康乐活动、文体娱乐,并链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做心理访谈、沙盘治疗;在权益保障层面,为了帮助孩子提供户籍登记依据,安排母亲与孩子做了DNA亲子鉴定,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协助一家人办理后续相关社会福利保障。

  发挥民政部门主导作用,构筑政策保障网。今年2月,苏州市民政局联合12部门出台了《体球网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按照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的100%发放基本生活费补贴,同时强化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医疗康复保障,落实监护照料责任。对非本市户籍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明确了监护责任主体、临时监护流程、临时照料机构和经费解决途径。

  对照新规,小欣一家正是属于非本市户籍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无论从落实监护责任还是临时照料服务都给出了详细的政策保障依据,执行界限清晰,落实政策快捷。民政部门在社会治理中正是用改革创新的思维与方法,细化直达基层的工作举措,才有效地发挥了儿童权益保障的“顶层设计”功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6.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