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山东德州:大救助带来大变化

时间:2020-12-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玉琢

时至大雪节气,暖意却洋溢在张萌的四口之家。家住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金河源社区观园小区的张萌,与丈夫均是一级残疾,育有二子。过去,夫妻2人每年可领取11760元的社会救助补贴。但经平原县救助中心的“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识别机制发现并主动实施救助后,其家庭账户上每年又增加了22080元补贴——两个儿子每人每月920元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这笔满载党和政府关怀与温暖的补贴,诠释着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日趋健全,诠释着从“人找救助政策”到“救助政策找人”的嬗变。

大救助格局之下,救助项目多了、标准高了、速度快了,覆盖全市560万人的大救助信息平台,每天24小时运转顺畅,城乡居民随时随地都可利用小程序、客户端、电话等方式申请办理各种救助。

“上个月刚领到2000元临时救助金,现在村里又给申请了低保,如今家里的日子也能好过一些了。”临邑县恒源街道张庙村的许木亭心头燃起了希望。许木亭今年62岁,去年4月,儿媳孙彦青生完二胎后第五天突发疾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因大脑缺氧留有后遗症,丧失了生活能力,需长期卧床,经常辗转济南、临邑等地医院求医治病。因为疫情,儿子无法外出打工,更是让原本负债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村民生民政协理员得知孙彦青的情况后,为其上网申请,镇里直接网上审批,不到7天时间救助款就已到账。

在德州市有15个部门涉及救助,而政策内容又各不相同,以往困难群众办事跑腿多、走冤枉路多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使救助服务更加高效、更加智慧便民呢?德州市对15个救助职能部门的43项政策进行了梳理,全面优化申请、审核、审批流程,按照“乡镇审批是常态,县级审批是例外”的原则全面下放审批权限,减少了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两个环节,困难群众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可先实施救助后补材料,从而大幅度压缩审批时限。低保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州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残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对残疾人两项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的申请,分层次、分类别导入智慧平台,进行了流程再造,由当事人申请变为部门间信息核对主动发现,实现了“免申秒办”。

与其他地方只是面对贫困人口或贫困家庭不同,德州市大救助信息系统平台涵盖了全市所有家庭,560万人都网上有名,实现实时全覆盖、无遗漏。这个面向全市居民的保护网由“一网三平台”构成——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一网三平台”实时对接,各项业务可通过大救助服务网站、12345市民热线、“德救助”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窗口直接申请办理,实现零跑腿、远程办。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可在3分钟内对申请救助家庭成员的住房、车辆、退休金、公积金等13项数据进行比对并反馈。截至11月30日,利用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全市已办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业务9392项。

大救助格局之下,德州市11个县(市、区)成立救助中心,134个乡镇落实工作人员802人,村级民政专职协理员配备7584人,一支大救助队伍活跃在城乡,实现了有人救、有钱救、有场所救。

2019年9月,临邑县大救助平台发出预警:临邑镇国寨村的师家林住院花费个人负担1万余元。系统随即将预警信息反馈至乡镇和村,村民生民政协理员王迪迪入户核查,发现他家因为大病陷入困境,便为他全家申请了低保,低保很快审批完成。今年其孩子考入大学,又得到大学生教育救助。

而这在以往,几乎成了大难题。技术手段限制了救助速度,人员短缺影响了救助效能,有时甚至出现救助盲点。

困难群众家庭散布全市10356平方公里,分布在各街区乡村,要做到快速救助,光有技术手段还不够,必须有足够人力。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调研论证、协调,实现了市、县(市、区)、乡(镇街)上下贯通,各条线内外衔接,形成闭环管理,特别是还在群众身边设立了救助协理员。在市本级、县(市、区)和134个乡镇、815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救助网点,所有网点统一标识,所有救助项目在大救助平台上运转,前台统一受理,后台部门在线审批,实现“全域通办”。

平原县向“整合”要救助成色——将碎片化的政策集中打包,“另存”在县社会救助中心,实现所有救助事项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口办结。

不止于此,平原县还将救助“连锁店”开到了群众家门口: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大救助工作站,全县66个社区设立社会大救助服务站,村级设置社会大救助协理员。

德原街道社会大救助服务站,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不容小觑。办事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只负责在申请表上盖章,需要群众再到有关部门申请救助,多头跑、来回跑,有的跑累了腿,还“摸不清门、办不成事”。

如今,见屏如面让恩城镇徐庄村63岁村民徐存俭体验了一把社会大救助“指上办”带来的便捷。徐存俭与老伴腿脚都有残疾,行动不便,按政策可享受老年人生活护理救助。正当他为出门犯难的时候,徐庄村社会大救助协理员徐存顶主动登门,掏出手机,点开“德救助”小程序,按固定模板录入信息,很快完成申报。

改革后,德州市本级及县(市、区)两级在“财产核对中心”基础上提格扩编,充实队伍。全部建立社会大救助中心。为11个县(市、区)核定编制135名,配备工作人员101人,乡镇(街道)全部设置工作站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74人、社会公益岗人员328人;村(居)按实际需要设置服务站,专职村级协理员7584人。一支庞大而有力量的大救助队伍正活跃在德州城乡。

大救助格局之下,确保规范运作是关键。为了规范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德州市通过民生资金监管平台公开发布社会救助信息;利用德州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失信惩戒数据库;同时,建立了社会大救助监督考核制度,全力保障体系运行。

大救助格局之下,积极创新相对贫困人口发现机制、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由被动救助转变为主动救助,从而确保困难群众家庭“大学能上、大病有救、急难有助、就业有路”。

2018年11月初,临邑县临邑镇国寨村民生民政协理员张柱波找到村民邢开生,告诉他可以申请低保救助,而且不用跑县城,在镇、村就可直接办理。邢开生开始不大相信,低保这么大的事,村里怎么能办?

2018年11月28日,邢开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着有关材料来到镇民生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他,现在不只以收入、财产作为低保认定条件,邢开生属于“支出贫困型”,符合低保认定标准。经过村级调查评议公示,乡镇直接审批,不到10天,邢开生家的低保就批下来了。

鉴于他的情况,工作人员建议他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2018年12月19日,邢开生拿着材料再次来到镇民生民政办公室,一个星期后,3000元临时救助金拨到了他的银行账户。

同张柱波一样,活跃在全市城乡的村级协理员,在协助做好发现应救助人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及时录入系统并推送至相关部门,彻底解决了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及时救助,实现了科学、公平、公正、公开救助。

德州市着眼于破解“依申请救助”机制带来的问题,创新机制改革,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推动实现了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由单一政府救助向社会全域救助转变和由“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转变。全市已告别绝对贫困,困难家庭全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建立防止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德州市有统一的“规定动作”:大学能上、大病有救、急难有助、就业有路。各县(市、区)还有各自的“自选动作”,不拘一格。

庆云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助学捐赠活动持续不断,参与自发捐赠、主动帮扶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体球网达千余家、近万人,各界慈善助学捐赠规模近4500万元。该县实施了“三帮一”帮扶模式,即“一名党政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社会爱心人士”结成帮扶单元,对口帮扶“一名孤贫学子”。不仅在求学支出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还注重政策扶持、求学辅导、生活关怀、心理抚慰,救助效果十分显著。自2017年以来,资助学生中有88名考入高中,68名考入大学,1名研究生毕业,已有25名顺利大学毕业并就业。

像捐资助学这种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在德州市各地百花齐放。德州市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衔接,为慈善组织、志愿者、各类救助平台、爱心单位、个人与需救助的对象搭桥,精准实施救助帮扶。此外,德州市还立足困难群众需要,探索出“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探访照料服务,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1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