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不信春风唤不回

时间:2020-03-1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冉冉

  1月23日,腊月廿九,遍布在黑龙江各地的2180家养老机构,开始封闭管理,“大门上锁”。

  室外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喜气洋洋。但新冠肺炎疫情,给春节里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心头笼上了一层阴影。

  养老机构成了一座孤岛,会不会受到疫情侵袭?

  到3月12日,养老机构封闭运行50天,这里发生了什么?

  就怕家里来电话,一来准是老人孩子有事

  “我们的特点就是老人多、动手早。1月23日省里开会,1月21日我们已经在安排防疫工作。”哈尔滨市安康社会福利院院长杨荣霞说。

  安康是个大院,原本院里有682名老人,过年先后离院322人,最后一直在院内接受封闭管理的老人共360人。

  和老人一起封闭在院中的是142名工作人员,他们最长的已经在院里待了40多天,最短的也有20余天。

  职工们最怕家里来电话,一来电话准是老人孩子有事。

  一位护理员,孩子才15个月,将近一个月见不到妈妈,她急得嘴上起了大泡,但身在这个岗位,不能临阵脱逃;有安保人员犯了心脏病离院治疗,他的工作——巡视、检查、监视监控,就得由其他人分担顶上。

  只出不进,会让工作人员越来越少。然而直到现在,工作人员仅有5人离开。

  院里多为八九十岁的老人,特殊时期,老人因为焦虑变得更加敏感、固执。

  有位老人房门锁不好使,工作人员来更换,老人质问,你给我换锁是什么意思?有的老人在测量体温时,故意用手挡住不让测,问起来只说,一天两次,测烦了。

  尽管顶着同样的压力与焦虑,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护理员们还是耐心、温和地到老人屋里转转、坐坐、唠唠嗑、谈谈心,还帮着老人们用微信和家人视频联系。在交流与沟通中,负面情绪渐渐消失。

  前几天,福利院全员上岗,给全院老人理发。杨荣霞说:“不管好看难看,关键是干净利索,而且还能让老人们活跃起来,缓解压力。”

  黑河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徐成威面临的困难又不一样了。封闭管理初期,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防疫物资,特别是口罩,院里总共储备量不到两百只。“开头十几天,一次性口罩根本不舍得‘一次性消耗’。”提起那段发愁的经历,他历历在目,工作人员全都发动自己的人脉,用各种途径联系寻找。找代购到俄罗斯买口罩,也成为徐成威最迫切的任务。

  就在这时,一件事感动了他。院内一名职工的亲属,是爱心团体的组织者,他们从俄罗斯各处购买了5000只口罩,定向捐赠给福利院。“那时候一‘罩’难求,这5000只口罩解了燃眉之急,感激!真的很感激!”

  “话聊”、云院庆、隔空喊话 十八般武艺拯救心理健康

  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爱心护养院是一家医养结合的护养院,院里有医生护士,连防护服、隔离室都提前有准备,在面对疫情时便有先天优势。而院长张桂香本人,也是护理专业出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认为要一方面防疾病,一方面防“心病”。

  一位84岁的老太太,天天哭喊着:“你们赶紧把我儿子叫来,我要死了,我马上就要死了!”视频、电话都不管用,老太太执意要孩子过来。

  工作人员拗不过她,把老太太的儿子叫到护理院大门外,跟他交代好要安抚老人情绪,然后护理员推着老人在院内,隔着一道大铁门,母子二人隔空喊话——“儿啊,我见不到你太想你了,我这还有钱,给你拿去吧!”“妈你别多想,我找人算过了,你还能再活十多年呢!”

  想念家人、惧怕疾病和死亡、寂寞孤独……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老人的身心健康。院内的社工发挥了作用。

  护养院有一名专业社工,带领着工作人员,一起制定工作目标,为院内老人分组进行“话聊”,也就是心理疏导、言语交流。这样的形式,让健康的老人有了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出口,对于康复中的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则能避免病情复发,巩固康复成果。

  这一过程,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支援。工作人员谈话过后,要整理完整的文字记录,这可以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和压力,不会总是想家、想负面的信息;同时,在这个特殊时期,以实战代替演习进行培训,院内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都得以提升。

  3月12日是护养院五周年院庆,每年都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下,而今年情况特殊,便采取了不一样的方式。

  院里的老人、工作人员全员参与,准备自己的节目,在房间、工作岗位录制小视频,最后交给院里集中剪辑,编排成一个周年庆晚会。提起这个,张桂香语气中都带着喜悦:“我们希望用开心快乐赶走寂寞焦虑。”

  “你们把院里管好,院外的事就交给我们了”

  北林区是绥化市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最多的地方,北林区民政局分管养老服务的付剑南,便是这个区域里不停歇的“女超人”。

  每天奔波在养老机构检查督导的路上,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成为她的工作常态。早上6点天还未亮,下班回家已是凌晨,两头见星星。挨家养老机构送防护物资、发放宣传材料、联系医院、联系供菜超市、联系城管回收垃圾……每天都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接触各种人群,晚上回家后还要梳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整理核实数据、查缺补漏。

  这样的节奏,还成了黑龙江民政人的常态。

  在完成全省养老机构第一轮地毯式大排查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民政厅对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四类民政福利机构开展第二轮“大排查”,重点检查出入管理、人员防护和内部管控等12项内容,全省平均每天实施检查700余次。同时加强对各类机构内部管理指导监督,组建区域养老服务应急救援队伍,确保疫情处置规范严格落实,调动专业社工志愿者,对民政服务机构老人和工作人员开展心理慰藉。

  牡丹江市有养老机构200余家。市民政局提前预判到,在封闭期间工作人员缺口会很大。对此,他们采取了物资保障和心理关怀双重支持。

  口罩一开始太紧缺,一个区一次仅分到一两百只,只够一天的用量。如今分发到各区的口罩数以千计,共发了5万只。然而比口罩更紧缺的,是测温枪。“机构服务对象多、人手不足,如果用水银温度计测温,他们一天都忙活不完。”牡丹江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昆很是忧心,“我们努力争取配发更多的测温枪,减轻劳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南山医院是精神专科医院,疫情暴发后,他们迅速组建专家团队,在线为各个养老机构培训,设立热线电话答疑解惑,还编了防疫顺口溜、拍摄防疫宣传视频,让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老人认识疫情的严重性,科学防范。

  进不到养老院内,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在院外帮助解决困难,老人就医、物资采购,以及帮忙联系社区,照顾机构工作人员的家属。“我们鼓励县市区爱心人士点对点关怀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家庭,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瓜子不饱暖人心嘛!”说到这里,杨昆开心地笑了,“我现在最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把院里管好,院外的事就交给我们了!”

  进入3月,天气变暖。连日来确诊病例零增长的黑龙江,应急响应从一级降为二级。地处龙江最北端的黑河,福利院防疫物资得到保障,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冬过去,气温一点点回升,已经瞧见了“零上”的好天气。看着老人们戴好口罩、穿好鞋套、晒着太阳的笑容,不信春风唤不回!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1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