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回望2020四川:服务治蜀兴川 民政倾力担当

时间:2020-12-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左二)在省厅定点扶贫的万源市调研。

“彝路相伴”项目相关方签订合作协议。

“川渝一家亲”地名寻根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省泸县举行。

宜宾市叙州区民政局党员干部在赵场街道五香社区参与疫情防控。

四川省民政厅启动“天府银龄”老年人关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四川慈善大讲堂。

坚持人民至上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四川民政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民政力量。

筑牢民政防线。第一时间对全省3140家养老机构、74家儿童福利机构、119家未成年人保护机构、17所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实施封闭管理,153个救助管理相关救助分区实施封闭管理,1.3万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大学等服务设施暂停服务,全省民政机构管理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实现“零感染”。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领域复工复产,出台阶段性提高运营补贴、信贷融资支持、税费减免、减免缓缴房租等系列纾困解难措施,按照疫情期间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数量,以每人100元的标准,向全省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营运补贴1640万元。组建四川民政援鄂工作队,助力武昌殡仪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解决急难愁盼。集中开展走访救助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累计走访社会救助对象、零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等7类对象30万余人次,发现困难群众4.4万人,将1.2万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社会救助保障。实施临时救助27万余人次,发放抗疫物资和救助金1亿余元;下拨价格临时补贴资金7.7亿元,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9.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900余万人次。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为43万余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发放疫情防控工作补贴6.42亿元。

激发爱心能量。全省2.7万个社会组织、32.7万人次支援社区防控一线,协助排查45.8万户、104.9万人,开展宣传600余万人次,组织捐赠资金114178万元、物资约合47452万元。其中全省392家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累计接收捐赠资金99356万元,捐赠物资5223.73万件。全省3.7万名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社区防控132.8万余小时,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服务713.44万人次。全省25.31万名志愿者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开展科普宣传、人员排查、防疫消杀、便民服务。推广“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防控系统”,为3万余个村(组)、1.6万余个社区(小区)免费安装。

坚持多措并举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严峻的形势与繁重的任务,四川民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推进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履行民政的责任担当。

低保兜底脱贫。统筹实施社会保障扶贫专项、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凉山州挂牌督战“三大行动”,扎实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问题整改清零、低保兜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全省符合条件的165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占农村低保总人数的43.8%,占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26%。单列补助资金4.43亿元,有力保障“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资金供给。推动建立部、省、州、县四级联动督战机制,出动24批次巡回督战凉山彝族自治州7个贫困县,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61.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得到有力保障,为全省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贡献民政力量。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160家社会组织在四川省贫困地区开展各类扶贫项目211个,带领135家社会组织深入凉山州扎实有效推动近200个扶贫项目落地落实。动员全省社会组织参与自愿捐赠、消费扶贫等活动,183家社会组织共计捐赠1222.1万元资金和物资。邀请沿海城市社会组织赴川对接项目37个、资金1357.8万元。选派78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三区三州”开展专业服务和结对帮扶。投入资金322万元,在凉山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项目15个,助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实施“四川慈善诚至诚基金”“彝火计划”等扶贫项目,新签订扶贫项目协议81份、涉及项目96个,明确项目资金4300.59万元。

实施助残项目。持续实施“索玛花开”项目,安排资金360万元,为凉山州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100例。持续实施“福康工程”项目,安排资金7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残疾人配置假肢、矫形器800余人次。继续实施“晚晴行动”,安排资金200万元,惠及困难残疾人3600余人次。实施“微笑列车”免费唇腭裂矫治项目,为575名贫困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矫治手术,援助资金179.19万元。

坚持主动作为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线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民生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一年来,四川民政忠诚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困难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为社会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提升保障水平。“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上线运行,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全年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28.7亿元,同比增加18.6%。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月613.5元和每月432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4.7%;450万人纳入保障范围,同比增加19万人。推动低保、特困、临时救助适度扩面,2.6万余名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特困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由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低限的1.3倍。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临时救助平均标准达到人均1000元。

提升救助质量。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大爱四川,情满救助”专项行动,聚焦照料、寻亲、安置、巡查、源头治理等重点环节实施“六大行动”。实施“照亮久违回家路”救助关爱,帮助862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返家、落户安置331人。实施“撑起一片艳阳天”救助纾困,救助近3万人次。实施“迎新春 暖万家”救助帮扶,走访困难群众超过20万人次,新落实救助政策3.75万户。

提升补贴标准。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两项补贴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0元和每人每月90元,分别惠及77.5万人和103.2万人。分别安排资金450万元和3000余万元,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试点、支持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引进7家辅具企业签约进驻成都。编制《四川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

加强关爱保护。健全儿童关爱保护保障联席会议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推出年度儿童关爱保护保障10件实事,开展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健全实施“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专项行动,将2.2万孤儿、1004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6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

坚持改革创新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一年来,四川民政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改革创新、凝聚社会活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实施城乡社区建设“六大工程”,不断创新社区治理体制、补齐社区服务短板、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安排补助资金3876万元,确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更新项目100个。择优选取120个县(市、区)开展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确定44个县(市、区)为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安排补助资金12780万元,对承担社区试点工作的县(市、区)予以补助。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修订完成《四川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依法依规稳妥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和党员参加社区“两委”换届试点,积极筹划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政府购买服务等“三项清单”制度,基本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强化社会组织监管。成立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孵化培育符合产业发展、符合基层治理、符合公共服务需要的社会组织。鼓励各地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试点,以示范引领的方式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查处和取缔了4家非法社会组织,查处7起违法违规活动。整治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共取消涉企收费1.07亿元,落实减免优惠8290万元,勒令清退违规收费14万元。

推进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树立慈善典型,弘扬慈善文化,创新开展“中华慈善日”“天府慈善月”活动,举办“四川慈善大讲堂”。实施“彝路相伴”天府社工智援凉山三年计划,引导6所在川知名高校、9家社工机构支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087家,在册志愿者1360万人,占居民人口的16.2%。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遴选工作,探索实施街道(乡镇)基层示范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试点和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试点,实施“天府银龄”“川悦明天”“双工扶志”等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联动发展。

推进乡村规模调整。完成第二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全省共减少乡镇(街道)1500余个,减幅32%以上;乡镇(街道)平均面积从106平方公里增加到156.39平方公里,平均户籍人口从1.8万人增加到2.93万人,实现面积扩大、人口集中、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的目标任务。完成第一批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省共减少建制村18110个,减幅近40%,实现了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预期目标。

坚持提质增效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一年来,四川民政全面履行基本社会服务职责,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升民政服务的群众满意度。

服务夕阳生活。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省“4+6”现代服务业体系,安排10.88亿元专项资金,项目化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试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及智慧养老社区60个,全省441个街道均建有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新建公办养老机构11个、新增床位2600张,改造337个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36338张,214家县级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已达2.2万张,占比58.9%。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撤并“小散远差”敬老院164个,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86个。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行动,围绕就医、出行、办事等老年人群体“身边事”,着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川渝两地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

服务神圣时刻。坚持依法登记,规范服务,办理婚姻登记107.2万对。开展婚姻登记机关服务质量提升暨加强行风建设专项行动和婚姻登记领域突出问题摸底排查,着力解决婚姻登记领域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规范内部管理,优化服务内容,健全长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当事人身份核验准确性和服务的便捷化。积极推动并参加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广泛宣传倡导文明婚俗新风。指导支持成都市率先开展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开通婚姻登记预约服务川渝通办。

服务人生终点。持续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7866万元,支持新(改、扩)建殡仪馆(服务站)6个、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29个、火化炉环保标准化改造18套。把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纳入省委、省政府2020年30件民生实事之一加以推进,共为173987名逝者家庭减免或补贴基本丧葬服务费用1.35亿元。深入开展殡葬移风易俗,加大绿色人文殡葬宣传。坚持严管理和强服务并举,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殡葬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展望“十四五”,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四川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以民政工作新成效回应群众新期待。

(本版文图由四川省民政厅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