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直接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近年来,天津民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创新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在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中添土味、增底气、强信念,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民生民政政策落到群众心坎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问访结合 入户入心“筑基”工程见实效
群众呼声是民政工作的风向标,要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出发点,把脉群众对民生民政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面对“不设时间不设阶段、没有规定项目”的要求,以打牢民政工作基础、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目标,设计了“筑基”工程,持续开展了救助、养老、社区等访查项目,让党员干部沉到地头、灶头去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
在力量发动上,市区两级民政干部混编成16个组,组织动员2.9万名街乡镇、社区(村)干部和志愿者上门访查350万户群众,发放421万份民政政策一目清明白纸,填写160万份有效问卷,搜集近49万个群众意见建议。在工具运用上,借助群众最常用的聊天软件微信,开发了小程序,指尖录入问卷信息,定位查看访查动态,高峰时2.9万个访查员小红点在群众中跳闪,实时掌握群众问题需求,第一时间上报传送办理结果。在工作成效上,实现了听民声、察民情与汇民智、解民忧有机衔接,调查问卷细列民生大小事,涵盖就业、收入、健康、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35个事项和需求,民政干部手持《民情日志》详细记录群众问题诉求,做到了民政工作手中有数、心里有底。
民政部门“筑基”工程解决了一批现实问题,解决群众困难诉求1.7万个,对2375户边缘困难家庭给予了“一对一”慈善帮扶;运用访查成果找准了政策症结短板,一口气调整出台完善了临时救助、分类救助、养老服务发展和三年行动方案、老年人助餐、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机构运营补贴、街片长制、“小巷管家”、社区减负、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等13个政策文件;创新了工作手段,建立了救急难服务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救助精准度,建成了“小巷管家”、街片长队伍,壮大了基层为民服务队伍,与公安部门联合推出了天眼追踪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新手段,实施了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减时限、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证照)等“五减”改革,在真心实干中满足群众民生诉求,用真情付出赢得群众支持信赖,“筑基”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平战结合 创新措施破解“测温枪”“铁口罩”现象
民政部门“民”字打头,做民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面对疫情“大考”,民政部门快速响应市委、市政府战时指令,迅速采购测温枪、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及时配发到民政服务机构和社区(村),在解决基层群防群控燃眉之急的同时,总结基层首创经验,延伸探索创新,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推进政策创制,破解“测温枪”现象。面对室外温度低、测温枪测不出字的现象,社区值守人员创造出了拿棉手套捂、揣怀里温等方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测温枪成为了急需物资。在特殊时期,民政部门服务群众的各项举措也需要不断创新、快速反应,像“测温枪”一样及时有效地应对挑战。面对亟需破解临时滞留在津的外地遇困人员救助、受疫情影响无人照料的“一老一小”探望关爱等“战时”新问题,民政部门突出政策设计、快速反应、多方保障,先后推出了求助热线、社会救助微信码,群众指尖求助,市区民政部门共同响应;实施了24小时急难救助办结、社会救助异地申办、证明材料容缺后补、审批权限下放、临时救助扩面,与银行、保险公司签订协议,为“一老一小”机构复工复产提供扶持绿色通道,撮合减免民政服务机构租金负担,让各类困难群体切身感受到天津城市温度。
推广支持邻里互助,破解“铁口罩”现象。口罩带来了安全,但也会出现熟人相见不相识的现象。从民政工作角度看,口罩距离感同社区里一些居民铁门紧闭,仿佛隔着一层“铁口罩”的问题类似,但疫情期间恰恰是特殊群体最需要关护的时候。解决“铁口罩”现象,就要把特殊群体关怀照料当做一项社会工程,强化社区基础平台支撑,调动基层主观能动性,采取为社区工作者发放补贴、争取民政部支持给社区工作者全员上保险等方式,激励社区工作者上门走访照料特殊群体;发挥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老字号优势,通过市指挥部文件向社区推送“早看窗帘、晚看灯”,在楼栋内推行“敲敲门、拍拍窗”,广泛发动老邻居老街坊开展邻里帮扶,共同关爱照料特殊群体,让特殊群体感到邻里有爱不孤单。
远近结合 完善体系积极谋划编制“十四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政之要在为民,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民政工作必须站在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的高度,瞄准全面小康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出“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新蓝图,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民政服务保障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为民业绩体现党的初心使命、为民宗旨、群众观念。
“十四五”时期,民政部门将进一步抓实主责主业,编牢织密兜底保障,树立防救相结合的救助新理念,在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关爱帮扶、精准兜底上持续用力,在服务对象上拓展,更加关注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个性化救助保障需求;在服务内容上拓展,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推进“送资金”向“送资金+关爱+服务”转变,让困难群体有人呵护、心感温暖;在服务方式上拓展,固化“筑基”工程为访贫问需常态化机制,脚底沾泥躬身入户,脚板丈量民生短板。匠心细做为民服务,贯彻落实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从解决群众急、忧、盼的养老服务问题入手,按照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相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居家养老倾斜力度,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发展嵌入式养老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服务等新模式,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便捷普惠为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水平,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打造“老有所养”升级版;提升民政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水平,积极争取将民政为民服务设施纳入区域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加大设施和资源农村布局力度,补齐民生建设短板,让民政为民“店小二”服务进入千家万户。凝心聚力构筑社区家园,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一体化推进,持续深化“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健全“党建+三社联动”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供需链接、项目运转等方式,将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有机融入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居民生活的温馨家园。
(来源:《天津日报》2020年12月12日)
作者: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