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安 娜
“我要找到你,多少年不管,无论你会在世界哪一端;你要等着我,拨开了人海,到你的身边来不离开……”这首专门为“寻亲”制作的歌曲,唱出了多少走失亲人的求助者的心声。
来自甘肃省兰州市的黄涛就是其中一名求助者。2002年,刚刚考上大学的他,收到了母亲留下的告别信。从那天起,他再也没见过母亲。18年过去了,如今的黄涛已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母亲的离开却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母亲的信念,常常在梦里见到她回家了。如果找到母亲,我一定紧紧握住她的手,再也不让她离开我们……”
8月26日,黄涛的这个梦想实现了。当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联合河北省衡水市民政局、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在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举办第二届“大爱寻亲、温暖回家”民政救助认亲会。包括黄涛母亲在内的33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前来认亲的家属们带着多年的期盼讲述了寻亲历程中不为人知的艰辛,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幕幕亲人相认的场景,令人潸然泪下。
他扑通跪地,“妈妈,家里缺少您就不完整了!”
位于河北省深州市深州镇的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是衡水市民政局下属的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为主的事业单位。2016年,在京津冀合作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民政局委托该院作为京外救助托养机构,负责部分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管理、日常照料、医疗救治、寻亲找家等工作。自开展合作以来,四年共接收受助人员2135名,其中,智障人员1254名,精神病人881名。通过寻亲离院、转移安置,目前,北京市长期滞留的1112名受助人员中,在这里托养的有832名。
在医院十楼的多功能大厅内,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公安干警代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代表以及医生护士们,都在静静地等候着即将要上演的一场场团圆。
最先登上认亲台的,就是黄涛以及他的爸爸、姑姑和婶婶。提起这场跨越了18年的分别,已至中年的黄涛眼圈一下就红了。“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没想到,妈妈留下一张纸条就走了。”在信里,母亲玲玲告诉儿子,她要跟随着自己的信仰去云游四方。
在黄涛的记忆里,妈妈很漂亮,她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回想起过往的一幕幕,坐在一旁的姑姑和婶婶已经泣不成声。“嫂子特别善良,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对我们兄弟姐妹也很关心。她对物质看得很淡,真没想到她会离家出走。”
最让大家担心的是,玲玲离家时几乎身无分文。这么多年,她一个人是怎么过的?现在身体又如何呢?
其实,亲属们在认亲台上猜测的时候,玲玲已经在护士的陪同下来到了后台。60多岁的她,头发已经花白,身材有些瘦小,面色却很红润。在护士的搀扶下,她一步一步地走上台阶。
18年,216个月,6500多天!相聚团圆的这一幕,黄涛不知道梦到过多少次。他的泪水奔涌而出,快步走到母亲的身边,“妈妈,我是涛涛啊。这么多年,您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啊?”
看到众人相拥而来,玲玲也认出了他们。“我在外面很好,让你们担心这么多年,对不起、对不起……”她面带微笑地反复念叨着,“我总觉得你们在家很幸福,能走出自己的路。没想到……”
不等玲玲说完,黄涛“扑通”跪倒在地。“妈妈,家里缺少您就不完整了,没有您哪叫家啊!十几年了,跟我一起回家好不好?在您的生命里我缺失了18年,回家以后我一定好好孝顺您!”
玲玲双手轻拍着黄涛的后背,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部,当看到黄涛左脑上的一处伤疤后,红着眼圈说:“是涛涛!是涛涛!”
据医护人员李晶介绍,玲玲是今年1月1日被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4月29日转入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刚入院时,玲玲精神异常、行为怪异,无法表述自己的身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自己在纸上写下了名字。根据这一线索,几经辗转后终于核实到了她的真实身份。
在众人的搀扶下,玲玲走上了回家的团圆路。在不远处等待她的,还有从未见面的儿媳妇和已经5岁的小孙子。
26年了,她已经认不出儿子47岁的模样
70岁的石祝敏来自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不用太靠近,就能闻到她身上浓重的中药味。近年来,石祝敏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脑梗等疾病,最为严重的当数她的眼病。26年前,石祝敏的儿子哲哲从家走失后,她常常以泪洗面,嗓子哭哑了,眼睛也快哭瞎了。即使做了眼部手术后,也只有0.1和0.2的视力。
“我的儿子哲哲患有精神疾病。21岁那年出现了幻听,总感觉耳边有人叫他走。有一天吃午饭时,哲哲突然摔掉筷子骑车就跑了。察觉到儿子不对劲儿,我也赶快骑车追了出去。”在认亲台上,石祝敏向大家回忆着孩子走失那天的每一个细节,“当时,我一直追在孩子身后。快到公路时,看到前面的卡车出了车祸。眼见着儿子绕车一圈就跑了,我也加快速度从车尾追了上去。那时的我,满心就想着儿子,没想到一着急也摔到事故车下面了。围观的群众很纳闷,救护车刚拉走一人,怎么又躺一人呢?”
回忆到这一幕时,台下的观众都被满是东北口音的石祝敏给逗笑了。但许许多多个带着笑容的脸上又分明噙着晶莹的泪水。因为大家知道,26年来,这一幕不知道在石祝敏的脑海里回放了多少次。也正是因为这一摔,她再没追上儿子。
石祝敏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是1994年农历三月十三。此后,老两口轮流骑车出去找,亲戚朋友邻居也一起帮着找,但都无功而返。“我家住在二楼,每次有人上楼时我都盼着是儿子回来了。我在夜里经常喊着儿子的小名,希望他能听到。”
这么多年来,哲哲过得好吗?其实,2009年,哲哲就已经被门头沟区救助管理站救助。11年来,他一直被安置在民政托养机构。经过治疗,哲哲的精神疾病已处于稳定期。今年,全国人口数据库实现升级,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及时开展第四次人像识别后,终于比照着哲哲青年时的一张照片寻亲成功。
当医护人员搀扶着哲哲走到石祝敏跟前时,面对着分别了26年的儿子,石祝敏却迟疑了。26年了,妈妈已经认不出儿子47岁的模样。在距离哲哲一两米远的地方,石祝敏和老伴李立文哈着腰试探性地轻声询问:“哲哲?你是哲哲吗?你还记得我们是谁吗?”看着孩子没认出来,李立文把眼镜摘了下来,直了直身问:“还认识爸爸不?”
老两口清晰地记得,哲哲的下巴上有一处印记。在仔细观察、再三确认后,石祝敏终于扑到哲哲的身上放声大哭,“孩子啊,你怎么这么久不回家呢!你知道妈妈有多想你吗?”那一刻,全场都安静了。大家都在静静地看着这位母亲抒发出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情感,都在静静地倾听着她对儿子26年来的思念。
走下认亲台,石祝敏帮儿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一件黑色卫衣、一件深蓝色牛仔裤、一双黑色运动鞋,精神极了。哲哲和父亲、母亲以及弟弟围坐在一起,翻看着从家里带来的相册。石祝敏从塑料袋里拿出了一个桃子,“儿子,你爱吃桃,尝尝甜不?”
因哲哲家庭生活困难,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为他们提供了2万元的资助。听到这一消息,石祝敏的眼圈又湿润了。“感谢党,感谢政府。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孩子。”
见到成成那一刻母亲瞬间泪崩
得知受助人员成成寻亲成功,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既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成成终于能和亲人团聚了;难过的是,对他们来讲,成成也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这一走,可能就是永远的离别。
成成今年35岁,是一名智力障碍患者,智商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2005年4月,时年不到20岁的成成跟随父母从河南周口到河北霸州打工。因早晨起床晚了,被爸爸说了几句,一气之下就自己跑了。那一年的4月28日,流浪到北京的成成被西城区救助管理站救助了,并于2019年7月15日转入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入院后,成成只能说出自己的家在河南,记不清详细地址。考虑到人工问询、头条寻人都没有结果,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对他展开多次人像识别,终于比对成功。
“刚到院时,成成缺乏安全感,怕见陌生人。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逐渐敞开了心扉。”主管护士刘萌萌回忆,成成现在可是医院里出了名的“乖宝宝”,不仅乐于跟医护人员一起做操、做手工,还是一个“大暖男”呢!“他的心地特别善良,会心疼人,有眼力见儿,看到我们拿重东西,经常跑过来帮忙。我们都特别不舍得他!”刘萌萌哽咽地说。
认亲台上,成成的母亲龚新兰显得有些疲惫,说话声音很轻,胳膊因摔伤还打着绷带。收到找到成成的消息后,她哪顾得上自己身体不适,迫不及待地就同丈夫、大儿子等自驾来接孩子。“成成一共丢了三次,第一次丢了1天,在家附近找到的;第二次丢了20天,跑了50里路找到的。第三次,这一丢丢了15年。”龚新兰伤心地说,家里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孩子,在河北多处张贴了很多寻人启事,去年底还采过血样。
见到成成那一刻,瞬间泪崩的龚新兰本已抬起右手准备打儿子一记耳光,可因心里的不舍又慢慢地将手收了回去。“成成!成成!不认识妈妈了吗?”15年了,年迈的父母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成成脱口而出“不认识”。龚新兰慢慢地帮成成回忆,“你再看看妈妈,妈妈姓龚对不对?爸爸姓祁对不对?你还有一个哥哥,是不是?”成成咬着上唇,红着脸怯生生地盯着父母,这才认出自己的亲人。
他哭着摸了摸龚新兰受伤的胳膊。“妈,胳膊咋了?”“摔了。”“在哪摔的?”“在家。”“奶奶不在家吗?”看着孩子的记忆还停留在15年前,龚新兰再次泪崩,“15年了,奶奶早就去世了!”
本在台下等候的成成哥哥也冲上了认亲台,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弟弟,我们来接你回家!”
认亲活动结束后,一家人就准备自驾离开了。送别的时候,医护人员再一次叮嘱着成成的用药及药量,“回家后,别忘了给成成戴个手环,千万别再走丢了……”
33场团圆的背后
离家18年的玲玲,走失一二十年的哲哲和成成,他们都与家人团聚了。当天,还有29位受助人员也和他们一样找到了亲人。
河北省唐县白合镇西唐梅村的建英,在2007年与家人走失。得知人像比对成功后,村里来了七八个人,热热闹闹地接他一起回家。
48岁的凤光,离家十年杳无音讯,家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在公安机关入户核实时,哥哥迫不及待地和弟弟现场视频,哥哥的一句“小家伙”让众人泪目。在认亲台上,拥抱在一起的两人更是开心得合不拢嘴。
67岁的白杰是来自河北省承德市的聋哑人。因患精神疾病,从2010年开始多次离家走失。2017年3月,白杰被北京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后送到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随着日复一日的耐心沟通,工作人员得知老人疑似河北承德人。于是,在“头条寻人”发布了一则名为《七旬老人在北京被救助,聋哑,疑似承德县人》的寻亲公告。幸运的是,头条信息发布不久,承德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便认出了这个在站内救助过多次的老人。因白杰的母亲已年过九旬,弟弟又忙于工作。认亲会当天,由承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他接领回家。
…………
33场团圆,33个家庭的故事。近年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救助寻亲工作,认真落实民政部体球网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通知要求,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主题为重点,通过成立寻亲专班,竭力为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找家,利用DNA比对、科技寻亲(互联网+寻亲)、人像识别、专家重点问询等方式由易到难逐步开展寻亲。截至目前,两年多时间已成功帮助99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是民生工作,更是民心工作,关系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北京是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流入地,部分受助人员因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年老多病、年幼、聋哑等原因无法查明身份而长期滞留在京。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家人,关系他们的切身利益,也是完善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穷尽一切手段,帮助更多流浪人员找到回家的路。”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陈建领说。(文中所有受助人员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