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洁
“社会工作于我而言,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入行十余年,李长洪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也因着这份责任,她为精神障碍患者、困境儿童、高龄老人、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的服务不停歇,帮扶无止境。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李长洪是重庆市首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也是重庆市最早一批专业、职业社会工作者。她从事过的领域、服务过的服务对象众多,而能够为智力障碍患者和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就业辅导,看着一个又一个被人们认为“不可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服务对象走上工作岗位,她特别有成就感,这成为她一直前行的动力。
“很多人都认为精神障碍患者不可能去工作,而我们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李长洪说。王平(化名)是重庆市渝中区的一名精神障碍患者,李长洪带领团队为他持续服务了5年。在王平病情稳定,人际交往、协助协调能力都得到提升后,他有了外出就业的需求。李长洪评估了王平的条件,认为社区志愿服务岗位比较合适,就推荐他前去试岗,并提前帮他做了应聘、面试的各种准备。王平如愿被录取,李长洪继续关心他的适应情况和心理状态,并与其家人保持沟通,直到确定王平的状态稳定良好,每天有规律地上下班,人也越来越自信后才停止服务。
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售卖手工制品,陪伴患者前往其他社区教授居民手工制作;链接爱心企业,让患者参与产品代加工……李长洪带领的团队相继在南岸区、沙坪坝区和渝中区为5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精神障碍患者创造庇护性就业环境,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计发展。
在贫困山村留下的足迹
从2013年开始,李长洪带领团队在重庆市武隆区等地开展精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
武隆区凤山街道广坪村有两名患尘肺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长洪的团队多方联系,最终链接到救助尘肺病农民工的大爱清尘基金会,为他们争取到了每人1万元的医疗救助补贴,得到在重庆市尘肺病专科医院医治的机会。
广坪村的小捷(化名)是一名孤儿,与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奶奶依靠低保生活。李长洪给孩子开展个案服务,发现他存在生活照料、学习辅导、心理关爱和经济支持等多方面的需求。李长洪邀请小捷参加四点半课堂,让他能得到学习指导方面的帮助,同时鼓励他保持好好学习的状态。社工对小捷的奶奶进行精神疾病管理服务,让其由常有精神症状的状态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康复状态,能更好地照顾孩子。此外,社工链接爱心人士每月为小捷提供500元的资助。教育辅导、生活照料、经济援助三管齐下,为小捷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更多贫困山村留下了李长洪的足迹:她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并落地实施,募捐衣物等物资送给贫困家庭;为留守儿童开办四点半课堂,在学业辅导的同时,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拓宽儿童的眼界;组织党员与贫困老人结对帮扶……李长洪带着团队在贫困乡村开展服务,展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增添了生动的案例。
疫情防控不缺席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当口,李长洪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投入到抗疫中。当时物资供应紧张,特别是口罩等防护物资严重缺乏,李长洪带头捐款捐物,自费购买了15000多只口罩送给社区的困难群体和承担疫情防控重担的医院和社区。她带领团队加入社区志愿服务岗,协助社区对500余户家庭开展排查等工作;线上为642户家庭提供心理关怀和情绪疏导服务;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开展送口罩、送物资、送知识、送关爱等服务,为辖区42名精神障碍患者发放口罩184只,为30名高龄空巢老人开展心理关爱和物资购买服务。
那段时间,身躯瘦小的李长洪几乎天天连轴转,但她没有叫一声苦,因为“自己的力量很小,能带领团队在疫情防控中为居民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这是我身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骄傲。”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