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探索中心城区社区治理的“锦江路径”
从东门码头出发,乘一艘乌篷船顺江而下,沿途欣赏“锦江故事卷轴”;在合江亭下船,在大川巷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碰撞……漫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高颜值”“幸福味”“宜居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共同体验。
2017年初,为加速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锦江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以社区为“载体”,以实现“推门就是美好生活”为目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社区治理的“锦江路径”。
“破”与“立”
近年来,作为成都最早设立的区之一,锦江区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锦江有点“小”,城区面积小、人口密度高;锦江有点“老”,很多建筑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街区院落老旧;锦江也有点“慢”,城市形态不再日新月异。
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治理也面临新挑战。如何面对社会认知和市民诉求多样等挑战,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和竞争力、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摆在锦江区面前的社会治理难题。
锦江首先是在组织领导上“破题”,成立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原区委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区委统筹推进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在体制机制上“布局”,一手做“加法”,赋予街道人事考核建议、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建议等5项权力,推进街道综合化、扁平化改革,一手做“减法”,在全区推行“减负十条”、负面清单,引导街道社区聚焦工作重点;在发展路径上“创新”,坚持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实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提升楼宇、“两新”等新兴领域党建治理。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宏大叙事也需落脚到人本坐标。锦江区以奔腾不息的锦江水为画笔,浓墨重彩地创作“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如今,这幅画卷正徐徐铺开:老旧社区改造把规划图变为风景线,让老旧城区焕发活力新颜;背街小巷蜕变为美丽院落,让特色街区浸润游人心田;智慧场景融入居民生活,平安工程守护群众安全;高雅艺术深入社区末梢,国际时尚碰撞主体多元。锦江变成了“国际范”足、“时尚味”浓,文教医卫配套优势突出,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首善之区”。
“精”与“进”
“人都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市民的内心感受理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尺度。”锦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市的首善之区、先发区域,如今的锦江,不单纯以发展速度和宏大叙事论英雄,更要以宜居品质和人文尺度论成败。
一个临时停车场,进化成了时尚与格调兼备的国际青年社区;以红色引擎为动能,成渝核心商圈党建联盟成立,锦江区与渝中区携手唱响“双城记”;以全区全域覆盖的3个产业功能区为基础,规划布局18个不同类型的产业社区……
三年创新与探索,锦江立足中心城区的资源禀赋,精准发力、精细治理。三大领域做精优势品牌的细分治理——聚焦商圈、楼宇、小区三大领域,“1+7+N”“服务365”等党建引领商圈治理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形成牛市口街道晶蓝半岛、沙河街道绿野天城等多个党建强、治理好的小区院落。
四类社区做强助力发展的底部支撑——在全市率先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盐道街社区、大慈寺国际青年社区成为全市国际化社区标杆。紧贴疫情防控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天府市民云·锦江门户”实现85项便民服务功能的系统对接和平台建设;利用疫情防控入户走访的数据资源,建立完善小区院落基础信息库。常态化开展平安社区建设,建立“街道呼、部门应”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属地街道召集、相关部门发力、联动解决问题工作格局。创新推动产业社区建设,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着眼细分产业功能需要和产业人群生活需求,探索建立示范点位,加快建设“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
如今,锦江那些隐在市井中的花艺茶坊、落在街角的小书店、开在奢侈品店中的艺术展、藏在街巷里的咖啡厅、写在民宿里的天府文化,都在推动锦江地域特色的美学体验和城市文化的多元展现,抒写着锦江今天的“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年9月10日)
通讯员:郭清平、黄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