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平 李志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体球网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为守护绿水青山,安吉近年来在殡葬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色殡葬这一定位,按照“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生态安葬”的要求,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减轻群众负担、倡导移风易俗的抓手,因地制宜,渐进式推行骨灰寄存、竹林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法,殡葬改革工作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强化组织领导 做好规划布局
强化组织领导。把深化殡葬改革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建立健全殡葬管理协调领导和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民政、公安、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完善殡葬管理网络,成立村(社区)、乡镇(街道)、殡仪馆和县民政局事务科等殡葬管理服务网络,实现殡葬管理、殡葬服务与殡葬改革协同共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商节地生态安葬有关政策措施,确保节地生态安葬政策落地。
注重高位推动。为借鉴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先后组织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省内外就节地生态葬法和生态安葬设施规划建设等事项学习取经,并结合本县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全县节地生态安葬法的计划和措施。同时,将绿色殡葬工作和镇级节地生态葬法设施建设纳入2020年县政府重点实事项目,加大项目推进督查力度,力争15个乡镇(街道)节地生态葬法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
统筹规划标准。针对全县公益性公墓总量不足、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在充分吸纳民意基础上,邀请县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全县殡葬设施布局进行规划,制订《安吉县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19-2030》,指导乡镇(街道)进行公益性公墓的选址、规划和建设,规划以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墓葬点、荒山、荒地、废弃公墓或不宜耕种的瘠地,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加强协同参与 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把节地生态葬法宣传到位,做到发动全县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积极参与;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各类信息平台和媒体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通过召开群众会、干部入户宣传、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部门联动,营造协同氛围。切实发挥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绿色殡葬改革工作组织、协调和督查作用,各职能部门按照节地生态葬法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殡葬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历来是难点,推行节地生态葬后,县自然资源局主动对接统筹节地生态葬法用地现状和用地指标;县财政局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选择生态安葬的群众给予财政补贴,并对节地生态葬法设施建设项目按规定给予补助,通过各类组织协调推进节地生态葬法。
社会参与,强化教育引导。强化对丧事服务单位、各村(社区)红白喜事总管的集中教育和引导,利用社会组织和其他力量引导群众对节地生态葬法、坟墓整治、移风易俗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引领作用,出台《体球网违反殡葬改革政策行为党纪政纪处分及组织处理的暂行规定》,全县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文明治丧”承诺书,在全社会形成了节地生态葬法工作良好氛围。
加强项目推进 打造特色品牌
树立品牌。“安吉竹林生态葬”正是利用了安吉竹乡的特色,怀着对逝者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按照生态、节地和循环再生的理念,以悠然、和谐、肃穆的风格,高标准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龙山源竹林生态葬法园区。同时,每年清明节都举办竹林生态葬法活动仪式,“竹林生态葬”成了全省殡葬节地生态葬法品牌之一。
导向鲜明。在节地生态葬法规划建设中,安吉县坚持“节地生态、立足现实、兼顾发展”原则,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遵循乡镇和村庄总体规划和建筑风格,节地生态葬法设施建设做到了面积不统一、风格有特色、标准很超前,得到全县群众认可。全县目前已建成竹林葬2个,树葬22个,乡镇(街道)骨灰堂8个、村级骨灰堂14个,在建各类骨灰堂8个,356位逝者选择了竹林生态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法。
出台标准。根据需要,制定《安吉县节地生态葬法建设与管理规范》,对全县节地生态葬法建设与管理进行规范,明确节地生态葬法点的生态公墓、树葬、竹林葬、草坪葬、花坛葬、骨灰堂、壁葬等设施建设标准,要求所有节地生态葬法点设施建设必须至少包括两类节地生态葬法类型,且符合节约土地、环境保护等要求。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