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事关民生民心,事关救助对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事关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系统的重点工作。“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全面准确把握《意见》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用实打实的工作落实中央关怀、回应群众期盼。
以统筹力确保协同性。分层分类、城乡统筹是《意见》的总体目标和突出特色,明确了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牵头统筹职责。要在体系构建中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的协同性,主动牵头、积极协调,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理顺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参与,提高工作合力,共同把救助大格局的民生保障网织牢织密。同时,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以构建救助体系为突破口,加快提升民政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形成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提升整体推进水平,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落实力确保兜底性。《意见》提出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就是强调要把基本民生保障的底兜住、兜准、兜好,就是强调民政的守土之责。把这项主责主业做好,需要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规范标准调整机制、加强分类动态管理,将新明确的保障对象及时纳入兜底范围,确保救助水平与物价上涨挂钩,着力补齐部分地区供养服务短板,统筹整合基层供养力量,确保满足特困人员供养需求,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同时,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核查报告机制,确保低保对象应享必享、该退则退、退保不返贫。
以洞察力确保及时性。《意见》进一步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特别凸显了“雪中送炭”的效率要求,对发现问题、高效施助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要把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作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优化创新社会救助管理运行机制,及时主动开展便民惠民服务。要充分发扬民政工作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光荣传统,带问题下基层、到实地看究竟、找群众问计策、向实干要答案,真正做到坚持问题导向、找到群众所需、分析问题成因,确保求助有门、施助有据。
以服务力确保精准性。《意见》旨在满足困难群体差异化需求,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精确化资源配置、精准化兜底保障。在强化服务能力中,要加强对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把各类需要救助的服务对象分类归账、按图索骥、因人施策,做到不遗漏、不过度;将工作重心下移,加大乡镇(街道)审核事权、强化经办能力,提高服务管理效率,确保服务对象少跑路、多暖心;加强督促指导,压实各级责任,推动各项救助政策精准落地。
以技术力确保智慧性。贯彻落实《意见》,实现智慧救助,亟须服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的手段支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化“放管服”改革,瞄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目标,借鉴先进地区“最多跑一次”经验,围绕救助对象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复核督查等工作,加快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在“互联网+民政”的建设中,推进社会救助的精准认定和精准施策,降低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本和困难群众的办事成本,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通过机制创新与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流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释放政策红利,用“智慧救助”将群众对改善民生的美好期待转换为幸福生活的现实图景。
民政“民”为首,干部“干”当头。各级民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意见》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意见》的各项要求,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投入工作,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以制度的执行力彰显为民爱民理念,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