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张?丽?杨丙浩?林?霞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桃李社区自成立以来,以帮助城中村改造后的居民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城市生活为目标,创新实施“一网三治”工作法,不断提升棚改后居民的幸福指数。
作为旧村改造后建立的社区,桃李社区在组织上,理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四位一体的党组织网络,畅通自上而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目前社区党总支1个,下设网格党支部3个,楼宇党小组56个,实现了党总支抓总抓面,支部抓条抓线,小组抓点抓细的工作新局面。
凝聚居民共识
让“自治”激发社区活力
居民公约实现社区治理“有章可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旧村改造后住进楼房的居民,最大的转变是生活习惯。为了培养新型公民意识,转变旧的生活观念,让居民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社区“两委”多次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召开会议,下户征求居民意见,最终制定了12大项29小项的居民公约。同时,社区又制定了社区居委会“1+10”管理制度体系和“5+5”自治构架体系的综合管理制度,由党员和居民代表进行审议通过后装订成册,每户一册,更进一步规范完善小区管理,让居民的行为有了“教科书”式的指导,大大激发出社区治理的内生活力,整个辖区呈现出一番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区社会组织畅通民情民意诉求渠道。社区立足实际,在条件成熟的小区,分别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矛盾调解理事会”“互助救助理事会”“文明新风理事会”“环境管理理事会”,实现了“社区事务大家议,社区决策大家定,社区治理大家评”。尤其是在移风易俗方面,社区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本着“婚事新办,丧事从简,厚养薄葬”的原则,社区制定了新的红白事标准,厚养薄葬、文明嫁娶的好现象在桃李社区蔚然成风。
传递法律声音
让“法治”树立社会正气
打造法治社区,提高居民法治思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社区立足居民需求,结合硬件和软件资源,在社区打造了“法治驿站”,配备了法律顾问,定于每双月26号由律师或法律顾问轮流坐班。他们除普法宣讲外,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纠纷调解,为社区重大决策、重要合同进行“法律体检”,成为依法治居的重要力量。
向前延伸法律触角,让民意调解走进居民。在社区,活跃着这么一支队伍——大爷大娘工作团,成为社区法治力量的有益补充。他们不是专业律师,但却是最接地气的民意调解员,成为调解社区矛盾纠纷,促进和谐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分散在各小区,他们热心肠,有责任心,在居民心中有一定威望。平时走进小区听民声、解民怨,促进邻里和谐,倡树文明新风。
传播四个文化
让“德治”弘扬良好风尚
重视“红色文化”,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前期,在每个小区,经居民推荐、自荐和社区选派三种方式,分别组建一支不低于10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带动小区其他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爱心帮扶和公益活动。今年,在“利奇马”台风来临之际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中,党员带领小区物业、业委会及社区社会组织先后开展了帮助转移受困群众、邻里结对互助、爱心捐赠、环境整治等12项志愿服务,受益人群达1000人。同时,社区抓住市、区两级部门党员到社区报到的机遇,与6家市直、区直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266名在职党员参加,达成共驻共建项目12项。
传播“传统文化”,牢记初心不忘本。拆迁后的居民,对家乡传统的老物件、老手艺、老文化怀旧情结更浓,眷恋情感更深。社区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开设了传统文化工作室。为喜欢面塑、剪纸、书画的居民提供了场地。目前,已举办剪纸、面塑课程培训20余期,参与人员达500余人。
弘扬“志愿文化”,做新时代文明公民。桃李社区注重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挖掘培养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自2017年底以来,社区逐渐组建了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为主的四支“爱心蒲公英”队伍,以辖区老年人、残疾人及贫困孤苦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先后开展了巡逻保家、健康义诊、文明劝导、救困帮扶等公益活动。
打造“融合文化”,实现居民心连心。社区在建立之初,为了避免“城市陌生病”,社区专门开设“民意会客厅”,居民从此有了拉呱聊天、倾诉心声的地盘。同时,为让新搬迁的居民尽快适应周边环境和城市生活,社区对楼前2400余平方米的活动广场进行精心设计建设,举办“城市邻里一家亲”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家庭厨艺大比武等活动,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增进居民彼此的感情,让搬迁居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节奏。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