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有“爸爸妈妈”的家才有温暖

时间:2020-08-2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杨志强 陶 军

  在河南省洛阳市有一批特殊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血缘、没有监护关系,但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每天笑着、闹着,学习着、康复着,充满温情。

  他们是118名孤弃儿童和67对寄养父母,在这临时组建的寄养家庭中,每天都上演着爱的故事。

  一声“妈妈”让她泪流满面

  一个走路都不是很稳的女孩,看到“妈妈”回来了,猛然跑了起来,一下子扑进“妈妈”的怀里,紧紧搂着“妈妈”的腰久久不愿松开。“妈妈”揽着女儿,脸上写着宠溺,嘴里碎碎念着:“乖,妈妈只是去接个客人,没走,没走。”

  这是记者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社区牛全玲家门口看到的一幕。牛全玲到胡同口接我们,只是短短几分钟时间,“闺女”乐乐(化名)却感觉“妈妈”去了很久,抓住“妈妈”就不放手。

  牛全玲今年56岁,乐乐来她家已经10年了。“当时闺女结婚去了婆家,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那段日子,牛全玲看着空落落的家心里不是滋味。偶然的机会,牛全玲看到了洛阳市儿童福利院招募寄养家庭的信息:“当时我就和丈夫商量着带个孩子回来。”

  就这样,2岁的乐乐被牛全玲领回了家。“刚带回家时,我们俩都很高兴,感觉生活又有了新的内容和追求。但养起来是真难。”牛全玲感慨地说。乐乐患有脑瘫,四肢无力,坐不起来,走不了路,说不了话,手里没有劲儿,甚至饭喂到嘴里都不知道咽。

  面对重重困难,牛全玲没有退缩。乐乐不会走路,她就搀着乐乐慢慢锻炼,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乐乐不会说话,她就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引导其开口;乐乐不会吃饭,她一勺一勺地喂,常常一顿饭要花1个多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持,乐乐终于会走路了,虽然跌跌撞撞,但也是一大进步。“妈,妈,妈妈……”乐乐不经意的一声呼唤,更让牛全玲泪流满面,她一把抱住乐乐,搂在怀里,亲了又亲,这一声“妈妈”,牛全玲等了好多年,此刻的她是最幸福的。

  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

  见到萍萍(化名)和郑焕英一家,是在洛阳市儿童福利院指定的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统一安排,萍萍要在这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康复训练。

  单看照片,很难想象萍萍是个脑瘫孩子,她身穿粉色的连衣裙,红扑扑的脸庞,高兴地吃着鸡腿,宛如天使一般。萍萍今年15岁,在郑焕英家待了快10年。

  郑焕英今年64岁,气色特别好,身体也硬朗,从病房到康复训练室100多米的距离,她要抱着60多斤重的萍萍来回走4次,只因“抱着更踏实”。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郑焕英和老伴当上了孤弃儿童的寄养家长,这一当就是近20年。萍萍是二老寄养的第二个孩子。

  “乖,乖,这两天瘦了。来,爷爷给你拿个鸡腿吃,咱补一补……”这几天,萍萍可能是一时适应不了医院的环境,饭量小了许多。看着有点消瘦的孙女,爷爷急得直转圈。萍萍跟爷爷的感情很深,虽然不能表达,但看到爷爷眼睛都会笑弯成月牙。“有一天,他办事晚了没来医院看萍萍,一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来医院了,对我都没这么上心。”看着老伴对萍萍的疼爱,郑焕英虽然有点吃醋,但更多的是高兴。

  回忆起养大萍萍的过程,郑焕英很感慨。萍萍由于身体原因,控制不住排便,每天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每当这时,郑焕英总会及时帮萍萍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物,再去洗污染的衣服、床单、被罩,即便是在半夜,她也从不厌烦。“只要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郑焕英表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郑焕英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但她却从不认为萍萍是寄养的最后一个孩子。“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儿女们都工作了,不用我赚钱。可是带孩子习惯了,家里没有孩子感觉空落落的,而且做善事应该是好的吧。”话虽朴实,却体现着郑焕英对孤弃儿童的浓浓深情。

  把孤弃儿童当自己的亲骨肉来养育

  张爱香与健健(化名)、欢欢(化名)母子三人也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做康复训练。见到他们时,张爱香正在耐心地辅导“儿子”们写字。

  60多岁的张爱香是个“老民政”。2000年至2004年曾在洛阳市儿童福利院从事儿童护理工作,在民政部发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后,她第一个辞职“下海”,当起了寄养家庭的家长,一干就是十多年,孩子送走了一个又一个。

  倩倩(化名)是张爱香带的第1个寄养孩子,他们一起生活了四五年。张爱香把倩倩当成自己的亲闺女养,2010年,倩倩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了,她一直想去看看这个心心念念的“女儿”。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暴发,张爱香就时常叨念着:“倩倩在美国生活怎么样啊?有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啊?”她说:“如果倩倩是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我一定去看看她,她好我才能安心。”

  说起对寄养孩子的养育经验,张爱香只有一句话:“当自己的亲骨肉养。”

  刚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时,张爱香非常不适应。白天,她要带孩子去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回来还要继续教导,带孩子玩耍,给孩子喂饭、洗澡;晚上睡觉要起夜好几次,看看这个有没有蹬被子,摸摸那个额头有没有不舒服。毕竟年岁不饶人,她每天都很疲倦,可眼看着孩子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张爱香又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对张爱香来说,最痛苦的就是分离。倩倩被收养后,她又领回了壮壮(化名),在家里寄养了9年。壮壮智力有些问题,但很听话,在张爱香的照顾下,不仅学会了走路,嘴巴也很甜,特别招人喜欢。壮壮成人后要到社会福利院,临走时,壮壮一直哭,张爱香也哭成了泪人。此后,更吃不下睡不着,想起孩子就偷偷抹眼泪。为了转移注意力,张爱香又寄养了两个孩子,就是健健和欢欢。

  对这两个“儿子”,张爱香倾注了更多的爱,两个儿子都把寄养家庭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次,张爱香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回洛阳看她,在家里住了几天。两个“儿子”不停地问“妈妈”:“这个大哥哥怎么还不走呀?”俨然一副捍卫自己家园的样子,让张爱香又好气又好笑。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始于2003年,当时院里一名女孩得了腮腺炎,在一名保育员家中休养。半年后,女孩不仅身体康复,还变得活泼开朗。“家庭的氛围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时任市儿童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的郑红东开始大胆尝试。从2004年至今,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已相继在瀍河回族区下园村、洛龙区李楼镇桃园村设立3个家庭寄养服务站,配备特教老师、康复老师、按摩师等,每年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寄养家长集中授课、示范讲解、观看录像,明确他们的责任、义务,提升护理知识与技能。

  目前,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已有67个寄养家庭,118名孤弃儿童从中体会到家庭的乐趣,有了情感的交流。“虽然院里的孩子或多或少有疾病或残疾,但在寄养家庭里,他们更像是个正常的孩子。”郑红东呼吁,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参与到寄养家庭中来,让更多的孤弃儿童享受家庭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2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