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这里蛮好,政府的防疫很严格。早上来吃好饭,10点半中饭一开,打包带回家慢慢吃。”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并没有给家住上海姚虹路70多岁的王大伯的生活造成不便。家门口的社区食堂,防控更加严格,为老服务也更加到位,让老年人安心来用餐。
一方面是政府监管的实时跟进,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精准高效。为老服务、婚姻登记、救助托底、社区事务、殡葬服务、福彩公益……上海不断总结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经验,近期推出34条细化措施,走出一条精细化疫情防控之路。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各尽其责
“请您准备好行程码、健康码或身份证。”记者日前在闵行区虹桥镇看到,社区食堂等为老服务不间断,但入门把控较之前更加严格,除了人工查验行程码,还使用一台“非接触式机器”核验就餐者健康码或身份证,同步测量体温并扫描人像至大数据后台。为避免人群聚集,社区食堂按照全市统一安排,暂停接待外省市人员参观,严格落实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和行程码、消毒、限流等防疫措施。此外,工作人员还引导老年人自带饭盒,将饭菜打包,带回家慢慢享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最近疫情防控升级,上海市民政局7月28日下发通知,要求养老机构采取探视预约形式,8月3日进一步要求养老机构暂停接待外来人员探视和不必要人员进入,8月6日再次细化出台34项疫情防控措施,从严管理民政服务机构。
目前,全市600多家养老机构暂停接待外来人员探视和不必要人员进入,暂停一切参观访问。特殊原因需进入的人员要提供未经过中高风险地区的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填写健康安全承诺书,在规定区域内活动,遵守相关防控要求。
“在暂停家属探视的日子里,我们严格出入管理,除外出采购或办事人员,工作人员也尽量减少外出并做好个人防护。”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机构老年人原则上不外出,工作人员也尽可能在院内统一食宿。在内部管控上,实行老年人生活区和非生活区分区管理,每日至少两次消杀。
在总结去年疫情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入院”更严格。上海各区、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领导协调机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并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各尽其责。
摸清需求、主动靠前,做好为民服务
探视停了,服务并没有停。松江区社会福利院试点应用互联网医院,让老人不出门即可就诊,还能使用医保,极大地方便了机构住养老人。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为老人提供“乘风破浪的奶奶”时装表演等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疫情之下老年人和员工的院内生活。
救助管理机构加强对疫情形势的实时预判和风险评估,加强了入站管理,查询行程码、健康码,对轨迹不清的人员严格落实核酸检测、血常规和胸部CT等检查,严格落实14天隔离观察,实行两次核酸检测。全市启动日报制度,及时汇总相关救助数据。暂停受助人员护送和接返工作;暂停一切参观访问,对需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按分室管理的原则妥善安排,做好测体温、消杀等工作。
防疫不防爱,救助更及时。在总结去年疫情期间相关经验时,市民政局也提到,救助管理站如果出现站内照料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可采取设立临时救助点等方式,保障好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为了保障流浪人员等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上海实行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救助接待24小时不间断,救助场所24小时开放。
新技术、新变化,再造服务新流程
科技创新助力疫情防控公共服务和管理。今年上半年,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创新“证码合一”办事流程,形成“刷身份证-实时显示健康码-绿码取号-窗口办事”的一体化办事新流程,让持有绿码的居民只需出示一次身份证,在取号机上同步完成测温、亮码、取号“三部曲”,最快仅需6秒钟。没持有绿码的人则无法取号。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互联网+”加速了公共服务升级。上海在从严开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机构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强“一网通办”“不见面办理”宣传和预约办事,减少居民跑动次数。引导居民通过“随申办”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随申办市民云”APP移动端和“一网通办”PC端等,不见面办理社区高频事项,同时引导居民通过“一网通办”PC端、“上海民政”“上海社区公共服务”等微信公众号预约办事。
婚姻登记强化预约制,引导当事人通过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站、“随申办市民云”支付宝APP、“上海发布”“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预约。在强化场所管理和工作责任的同时,上海暂停聚集性结婚登记颁证、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七夕这一天,浦东新区婚管所通过“云课堂”的形式为新人提供婚姻辅导服务,让新人们感到“这样的线上服务既贴心温暖又别开生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此外,上海也从严开展儿童福利领域、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殡葬服务领域、福利彩票销售站点、康复辅具租赁点、社会组织登记窗口等民政服务机构和场所的疫情防控,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安全可控。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