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杨 健
庚子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爸爸妈妈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用情筑起了爱童护童的坚强堡垒。保安爸爸坚守儿福大门,阻击病毒入侵;医生妈妈穿梭于各大药房,筹集防疫物资;厨师妈妈起早贪黑,操持孩子们的一日三餐;护理员妈妈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24小时守护在孩子们身边;老师妈妈锐意创新,线上课堂给孩子们送去知识与欢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儿福人的社会担当。
院长爸爸:以慈父之爱筑起儿童之家
刘国峰是全院300多名孤弃儿童的爸爸,也是全市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暂时监护缺失儿童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守护者”。
疫情伊始,刘国峰就坚守全院封闭式管理严防死守,从源头上为孩子们切断传染源,带领党员干部们充实到儿童保育、送餐、社区志愿服务等抗疫一线,用真情守护全院孤弃儿童的生命安全。
2月6日,两个未成年女孩打破了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平静。她们十四五岁,山东人,来杭州准备打工,没承想赶上疫情,工没打着,朋友家又不愿意继续收留,于是求助到杭州市救助管理站,被送往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一想到外面疫情形势这么严峻,两个孩子却还没有着落,刘国峰就坐不住了。他前往中心了解孩子情况,安排她们洗澡、换衣,准备寝室、被褥以及洗漱用品,买了品种多样的零食、学习用品,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安排好她们的起居生活之后,又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落实的隔离观察、心理帮扶的细节。“不仅要为她们提供物质保障,还要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亲情陪伴等服务,精准提高我们的关爱水平。”刘国峰说。在他的指挥下,两个孩子愉快地在中心生活了近两个月,当疫情向好时被其父母接回。
在这场疫情中,出现不少因疫情导致监护缺失的儿童,为了救助保护这部分孩子,刘国峰克服种种困难启用了“儿童之家”,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场地布置、儿童环境创设,开通养育、特教、康复等帮扶热线,建成疫情期间临时监护缺失儿童的“庇护中心”,“我们就是要全面覆盖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确保实现抗疫路上儿童关爱保护一个也不能少。”刘国峰这么想也这么做。
5月31日,在杭州地铁走失的一名男孩,被送到“儿童之家”。男孩大约14岁,佩戴人工耳蜗,智力低于同龄孩子,无法表述家人情况。工作人员给他取名康康,寓意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在带康康去定点医院接受体检和核酸检测后,护理员对他进行一对一的生活照护。此外,社工从康康喜欢的画画入手,耐心引导他回忆家人情况,从他的画中得到了亲人的重要信息。入住12天之后,康康终于和爸爸团聚了。
“设立‘儿童之家’就是以备不时之需,在疫情期间,‘儿童之家’更多作为院内孩子中转隔离区域,如今防疫形势向好,我们计划将‘儿童之家’逐渐转型,一方面作为全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培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夏令营的活动场所。”刘国峰说。
护理员爸爸:院里就是我的家
“喂……不回来了,不回来了,这里孩子需要我。”党员护理员苏小龙今年春节又一次与家人失约了。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有护理员77人,其中男护理员只占到18%。作为为数不多的男护理员之一,今年55岁的苏小龙已经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原计划今年春节回家看看刚满周岁的小孙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更担心身边的这群孩子,于是果断退掉了回家的车票,主动请战留下来照顾孩子。
在来儿童福利院之前,苏小龙一直在安徽黄山老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兼职做村委会会计。2011年底,为了方便照顾院内大龄男孩,儿童福利院招收第一批男护理员。当时苏小龙的妻子在院做护理员,受妻子影响,苏小龙也前来应聘。刚进脑瘫组时,虽然妻子提前给他打了“预防针”,但见到7个脑瘫孩子,他还是惊呆了:无法自理,穿衣、洗澡,甚至吃饭都要护理员来帮忙。真是“太难了”,一同到岗的男护理员干了几天就直呼“吃不消”,没多久就纷纷离职转行,只有苏小龙坚守岗位,一干就是9年。“跟这些孩子相处得挺好,习惯了。”苏小龙说不出大道理,但是他爱这些孩子,爱这份工作。本来这次春节前排班的时候大家都自觉把轮休的机会让给了这名老党员,彼时疫情还未暴发,杭州还没实施管控,但他已开始防患于未然,“怕回家以后就回不来了。”
在这非常时期,苏小龙主动担负起组内儿童饭后手卫生清洁和常规防护监督工作,每天孩子们吃完饭,他便开始耐心细致地给他们擦拭嘴巴,然后让他们用温开水漱口。安顿好孩子们,他又开始忙着收拾碗筷,搞好组内的环境卫生。有人说他太辛苦,让他休息休息,可他却说:“比起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这不算什么。”
除了照顾孩子们起居,苏小龙也常会利用空余时间教他们知识,带他们练字、读书、讲故事。他曾经辅导过一个叫小望的孩子。“那时候他英语挺好,可是数学很差,我就每天加班两小时给他辅导数学。效果不错,最后他考上了职业学校。”这件事成为苏小龙内心的一个“小骄傲”,也因此,在他内心深处更将福利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医生老师妈妈们:舍小家为大家
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还有更多的妈妈们关心爱护着这里的孩子们。
保健医生宋晓,作为全院三名医生之一,护航孤弃儿童健康已有16年了。1月初,她凭借医生特有的敏感性和专业性,注意到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并在全院开展加强院感管理宣教,切实扛起医生的专业使命。她紧跟全市“一级响应”,编制全院应急防控预案,每日坚守岗位检查防控举措落实情况。为确保口罩等防护物资供应到位,她和药房的同事一起紧急行动起来,多方联系购买5000只医用口罩,一个个发到一线职工手上。
老师王希彬和马依林为了让院内和寄养家庭的孩子们在隔离期间也能接受教育康复训练,开启了线上“送温暖”“送课程”等云端服务。她们自编“微课”,拍摄小视频,如康复小游戏、日常沟通手语等,播放给孩子们看;利用视频连线指导寄养家长开展科学防疫;“点对点”指导寄养家庭家长开展居家特教、康复,让孩子们的疫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今年48岁的厨师曹卫华,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在疫情期间,她没有请过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看到院里工作人员紧缺,便主动承担送餐打餐服务。因为疫情,院内严防严控,禁止外来车辆进入,牛奶、桶装水、调味品及速冻食品等送货车一律在南门传达室交接,她便按照要求做好物品的交接并一一帮忙运送入仓。
像这样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还有许多,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才守护住全院300名孤弃儿童的健康安全,让孩子们笑颜常在。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