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智慧大救助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路

时间:2020-07-0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马慧超 李洪超

  2018年下半年,在民政部、山东省民政厅的指导支持下,德州市以临邑县为试点,探索社会大救助改革。临邑县国寨村40岁的邢开生没想到自家成为这一改革的直接受益人。

  在外地打工的邢开生收入稳定,妻子虽有残疾,但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两人的收入抚养6岁的孩子没有大问题。但命运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2018年底,孩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的存款基本掏空了,但村里比我家困难的也有,就没想着申请啥救助。”邢开生说,“结果,还是村里的民政协理员主动找到我,说县里救助政策改革,把我家纳入了支出型贫困。他跑前跑后,不到10天就给孩子办了低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一下就提高了!政策太好了!改革改对了!孩子的治疗效果也不错,有希望、有希望!”

  这项被邢开生连连夸赞的好改革、好政策,经过1年多实践和完善,今年在德州全市铺开,以整合救助政策为基础的大救助体系已基本建成。到10月1日前,以“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为宗旨、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核心、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富有特色的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民生工作品牌全面建成。

  用改革回应群众关切

  5月9日,德州市召开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李猛在会上表示:“抓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就是通过建设智能的政策预判系统、完善的主动发现救助机制等措施,解决好救助谁、怎么救、救什么、救多少等关键性问题,实现有效、持续、全覆盖施救,探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德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淑华介绍,以前,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40多个救助政策分散在组织、民政、教育、卫生、住建等18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不但存在救助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了“微腐败”问题;救助流程也很冗长复杂,足足需要37天,老百姓经常抱怨“救助名目太多”“救助手续太复杂”,甚至调侃“人快咽气了救助还在走流程”。

  “这与聚焦群众关切不相适应、与新时代民政工作不相适应,所以,我们必须改!必须加快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整体规划,整合救助资源,提高救助质量和效率。”李淑华说。

  为抓紧、抓实、抓细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去年,德州市总结临邑试点经验,出台《体球网建立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意见》,不断提高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规模和使用效能,为如今在全市推开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服务

  立足困难群众全覆盖、兜住底、无遗漏,德州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着力打造“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精简程序、部门联动、规范高效”的智慧救助平台,实现各类救助政策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困境全方位帮扶与返贫困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整合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坚持“救助领航”,衔接救助政策与福利政策、保险政策,实现了“物质+服务”的融合。

  目前,该市已将分散在18个部门的41个救助项目全部统筹到一个社会救助智慧平台内,计算群众困难指数并排序,让救助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进行,并对特殊困难群众“一事一议”开展救助。平台还吸纳了社会组织相关信息,为困难群众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搭建了桥梁。

  特别是,大数据推动形成了云计算预警体系,让主动发现变为现实。据悉,这一体系包括申报预警机制、救助预警机制、线下联动预警机制、动力提升预警机制和村级协理员主动发现预警机制。主动预警和民政协理员入户核实相结合,彻底解决了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而享受不到相应救助的问题。“根据预警,我们的救助工作方式也由群众申请后被动救助变为我们发现后主动救助。再加上引入了电子签章、CA认证,基本实现群众申请救助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口述办,少跑腿甚至零跑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体现了‘送爱到家’的理念。”李淑华介绍。

  社会救助智慧平台还对接民生资金监管平台,方便救助信息发布;对接德州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失信惩戒数据库;对接纪检监察机关,实现救助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

  为“后扶贫时代”做准备

  为确保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德州市在市县两级成立全额事业单位——社会大救助中心;在乡镇设立社会大救助工作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服务群众数量增配专职社工;在村(社区)设置服务站,配备村级协理员,协助困难群众做好相关工作。德州市还对所有救助受理机构统一标识,强化为民服务品牌效应。

  同时,落实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所有救助事项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乡镇(街道),变“个人申报、镇街审核、县级审批”为“村级申报、镇街审批、县级监管”,极大地提高了救助效率。

  德州市市长杨洪涛表示,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下一步,德州市还将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不断拓展社会大救助体系功能,逐步形成产业、金融、技术、教育、就业、医疗扶贫等解决相对贫困的多层次救助资源支撑和保障,构建起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