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加强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推进民政各项任务落实,民政工作取得新进步、新成效。在近日召开的民政会议上,广东省东莞市民政部门交出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
答卷一:兜底保障有力
社会救助标准稳步提升。自2018年起,将家庭人均收入为该市低保标准1-1.5倍的对象纳入低收入家庭救助范围。2020年,全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060元,并发放食品、燃气及水电补助每人每月80元,特困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696元。
救助覆盖面逐渐扩大。修订《东莞市临时救助办法》,促进财政资金与慈善资源有效衔接,将临时救助范围适度拓宽至本市常住人口,建立“急难型”和“支出型”相结合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分类别、分梯次临时救助政策体系,全市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救助管理取得新成效。实践“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管理新模式,率先出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综合救助保护暂行办法,近5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万多人次,帮助800多人寻亲成功。
答卷二: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加强养老服务顶层设计。出台《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推进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建立东莞市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推进。近年来,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7家,共接收800多名社会老人入住。目前,全市养老机构47家,涉老床位1151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4.01张。兴建或改造“星光老年之家”160多个,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建设900多个老年人活动中心(站、室)和52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其中17个获评省级居家养老示范中心。
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需求村(居)全覆盖,1万余名服务对象享受政府资助。全面铺开养老服务“大配餐”,利用慈善资金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每人每天6元-10元餐费补助。
老年人福利保障到位。2010年起,向高龄老年人累计发放生活津贴11.12亿元,惠及约16万人。开展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服务,累计发放敬老优待卡41.72万张,其中非莞籍2.2万张。2018年起,建立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发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4132.57万元,惠及失能老人4999人。
答卷三:福利慈善事业稳中有升
幼有所育。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切实夯实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底线,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目前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1820元。投入1亿多元完成市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改善孤儿养育环境。完善成年孤儿安置措施,已妥善安置成年孤儿48名。
残有所扶。做好经济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00元,护理补贴每人每月300元,扩展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保障范围,共发放“两项补贴”1.63亿元,惠及21852人。
善有所扬。全市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99家,33个园区、镇(街道)均成立了慈善超市、慈善(基金)会。近5年来,市慈善会累计募集善款6.46亿元,投入慈善公益资金5.63亿元。
答卷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创新
社区治理方式加快转变。全市595个村(社区)全面组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全面普及推广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面实现村(居)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投入2.5亿多元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42个,引进19家社会组织承接运营管理,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公益性、综合性的社区服务。
“民生大莞家”品牌初步打响。投入1.26亿元启动“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民生微心愿”两大类服务项目,整合市、镇、村三级线上线下的民生诉求征集渠道,立足村(社区),向本市常住人员征集,对征集事项快速响应,做到“多口收集,一口办理”,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响应型、服务型政府。
社会工作不断深化。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服务1829个,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有27家,服务涉及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等16个领域,有力促进了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全市登记注册的志愿者约123万名,志愿服务活动超24万个。
社会组织加速发展。加快形成社会组织发展政策体系,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引导。目前,全市登记社会组织4667家,吸纳就业8.9万余人,募集资金约38.6亿元,惠及人群约360万人。
更宏大的答卷正等待书写
东莞市市长肖亚非表示,东莞市将出台民政事业发展“1+6”文件体系,将《体球网全面加强新时代东莞民政工作的意见》作为该市近一个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儿童保障等六大方面为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一揽子实施方案。在着眼顶层设计、全面开创“大民政”发展新格局方面,将突出“三个大”。
一是“大统筹”。改变以往依靠民政部门单打独斗,联动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业务协同不够紧密、政策碎片化、项目分散化的现象,探索建立全市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由民政部门牵头,将以往分散在民政、人社、卫计等多个部门的单项民生资源集中统筹,逐步建立“统一部署、扎口管理、条块结合”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民生问题整体解决。
二是“大服务”。关注和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还逐步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促进民生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临时救助对象由传统“急难型临时救助对象”扩大至常住人口,惠民政策从户籍人口拓展至常住外来人口。
三是“大数据”。以打造“智慧民政”为抓手,整合现有民政业务信息系统平台,统筹推进民政信息化“一盘棋”,实现平台、数据互联共享。
随着《体球网全面加强新时代东莞民政工作的意见》的逐步落实,一张更宏大的答卷正等待东莞民政工作者书写。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