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对困难群众的非常关爱
——战疫中的民政力量②

时间:2020-05-1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面对疫情防控期间救助人群特别广泛、救助需求特别紧急、救助情况特别复杂等困难,民政部党组迎难而上、迅速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重要指示,立即做出相关部署安排,从调整政策到督促落实,从制度优化到机制创新,指导各地民政部门摸清底数、靶向聚焦、精准施策,全力开展兜底救助,开启了对困难群众的非常关爱。

  救助施策件件瞄准群众迫切需求

  民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认真研判疫情影响,积极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指导、督促力度,为各地民政部门迅速、有序、扎实、依法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守土尽责,兜住困中之困。民政兜底保障对象是最困难的群众,他们的安危冷暖直接体现着民生温度。民政部要求各地在疫情期间务必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基本生活费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增发救助金总计57.7亿元。民政部特别明确,疫情严重地区暂停开展低保对象退出工作,此举为困难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民政部还指导各地民政部门及时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7.1亿元,惠及8168.9万人次;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3-6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再提高一倍,并首次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补贴范围,有效消除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有难必救,力阻因疫致困。除了对民政兜底保障对象的急难给予临时救助之外,民政部将临时救助推广到受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指导各地对在非户籍地感染新冠肺炎、受疫情影响无法就业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实行由急难发生地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打破了以往只对户籍人口开展临时救助的壁垒。同时,民政部要求将所有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低保范围。今年以来,全国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99.9万人;救助因疫情致困群众310.7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16.7亿元。

  多措并举,凝聚救助合力。疫情期间的救助工作时间紧、需求多、任务重,为了激励一线工作人员担当作为,民政部明确,对非因主观故意将不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帮扶范围的,免予追究相关责任。在此基础上,畅通求助渠道,向社会公布全国3700多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确保群众遇困求助有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个案服务。指导各地发挥好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整合救助资源,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将掌握的群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困难信息及时转介给相关部门,使各类社会救助求助事项都能得到回应。

  对重点疫区困难群众给予更多救助和关爱

  在疫情防控中,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地人民群众付出了很大牺牲,也遇到了突出困难。民政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专门针对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施策,加大资金支持,采取了一系列兜底保障措施。湖北省和武汉市也主动作为,在财政收入锐减、救助群众增多的情况下,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救助力度加大。202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0亿元。在资金分配时,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因素,对湖北省予以重点倾斜支持。指导湖北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体,在及时足额发放救助金的基础上,按照城市人员不低于500元、农村人员不低于3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物资救助。湖北省进一步落实价格临时补贴,为370万人次发放4.4亿元,人均获得补贴120元,是全国困难群众临时价格补贴月人均45元的近三倍。武汉市也为12.9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生活补助1.2亿元,并将1044人新纳入低保、特困进行兜底保障。

  温暖精准送达。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民政部办公厅印发文件,进一步指导湖北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摸排力度,核准特殊群体情况,完善相关台账。统筹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三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因疫致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截至3月底,湖北省共发放临时救助金560万元;救助因疫致困群众17.1万人,支出临时救助金1.88亿元。支出低保金3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7%;特困供养金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4%。

  特别救助暖人心。离汉通道关闭后,一些外地游客、在汉务工人员和来汉就医患者等,因长期滞留出现生活困难。面对这一情况,武汉民政部门及时出台了对滞汉外地人员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的特别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不但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还对其中有住宿困难的提供集中安置点。截至4月8日离汉通道开启,武汉市共设立69个安置点,集中安置滞汉外地人员6025名。进入安置点的,按每天300元的标准予以救助保障;未进入安置点的,按一次性3000元的标准发放救助金。累计救助生活困难滞汉外地人员1.5万余名,发放临时救助金3829万元。另有6000余名滞汉外地人员,得到生活物资救助。

  让疫情期间的温暖传递更快更稳更有力

  在民政部安排部署和督促指导下,各地民政部门履职尽责,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创新自选动作,用一项项硬核措施织就成一张严密的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及其家庭增强了“抵抗力”、传递了“心希望”。

  优化流程,减少等待。浙江省民政厅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民政服务“码上办”优势,减少12项、259件民政业务申请材料,极大地缩短了救助审核审批时间。群众只需用一张身份证,便可通过掌上、网上办理低保申请。广东多部门合力打造电子授权模式,借助“粤省事”小程序,以家庭为单位生成统一的电子签章授权书。群众再不用现场签字录指纹,实现疫情期间“零跑动”。青海按照“先救助后补办”的方式对因疫致困群众直接给予临时救助。重庆要求各区县低保审批时限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用民政加速度跑好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标扩面,缓解急难。山东阶段性将街道(乡镇)的临时救助备用金额度提高至5万元,确保疫情救助工作所需。同时提高急难型临时救助标准,适当上浮1000元。天津对外出务工、返岗复工的低保对象,在核定家庭收入时每月扣减务工成本500元;对患新冠肺炎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外来人口,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临时救助。黑龙江将救助范围扩大,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登记失业农民工、低保边缘人口等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也被纳入低保范围,尽显人性关怀。

  加强照料,不漏一户。四川充分发挥网格员、村(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持续摸排辖区内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强化急难事件救助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工作台账,提前预警、快速响应。江苏省落实对全省15.9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定期探访和委托照料制度,逐一排查登记,强化签约照料人责任,密切关注供养人员身体状况。福建省福州市民政局为困难群众开展了送生活物资、送防护物资、送基本药品、送疫情防控资料“四送服务”。每日一次的电话问询和日报制度,更是让社区、街道以及区、市民政系统每一级精准掌握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战“疫”期间的社会救助工作,有效保障了疫情之下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不但为抗“疫”主战场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还有效巩固了民政领域兜底保障脱贫攻坚的成果。

  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在积极战“疫”中得到了极好的锤炼和提升,它将以更强的能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将更好地服务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并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贡献应有的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5.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