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居委会干部上门帮我解决了生活难题,不愧是党的好干部、居民的贴心人!”住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三村14号的施老伯感激地说。他是一位孤残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春节期间原本照顾他起居的家政员生病了,无法上门工作,每日三餐成了施老伯的头等难题。这时,居委会干部姚学娟、张玉戴来到施老伯家烧菜煮饭,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疫情防控期间,长宁区民政局联合各街镇,打造了一支包括“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等在内、总计2596人的高龄困难老人“关爱员”队伍,全力做好社区高龄困难老人的疫情防控和关爱保护。
“云”服务问需于民
连日来,长宁区社区养老顾问坐镇“线”上,主动向社区高龄、困难老人拨打关爱电话4700多个。养老顾问们依托的是去年建成的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这是一处整合该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涵盖区和街镇两级平台的“云”平台。
据大数据统计,买菜做饭、看病配药、精神慰藉等排名长宁社区老人“刚需”的前三名。
以“云”服务掌握老人需求,为精准配送服务提供了支撑。区民政局及时提出规范性要求:针对身体需要照护的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人,坚持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针对独居、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等老人助餐“刚需”,在送餐员防护得当前提下,坚持开展送餐上门服务。
随后,科大讯飞也加入了关爱老人的“云服务”队伍。他们设计了一款“智能呼叫老人”系统,由智能语音助手自动拨打长宁区1.3万余名独居老人的电话。“一是为老人做防疫提醒,二是将老人需求及时链接到为老热线,三是可监测健康状况。”区民政局局长章维介绍,这一系统3月4日在全区铺开后,将把关爱送到全区每一位独居老人身边。
街镇“各显神通”
疫情之下,上海各居民小区纷纷实行封闭式管理。上海社区中本身就有“老伙伴计划”、社区互助睦邻点等“15分钟生活圈”服务,依托这一载体,近2600名“关爱员”队伍很快建立起来。这段时间,“关爱员”们每天发微信、打电话,“线”上和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嘘寒问暖,居委会干部、志愿者们也变身“代购”,为一些无法出门的重点关爱对象代领代发口罩、代买菜、代买生活用品、代配药等。
各街镇将琐碎化的日常工作整理成“小窍门”“小绝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天山街道制定《疫情期间每日送餐服务标准化流程》,严把“送餐员体温测量登记、送餐工具每日消毒、发放小区出入通行证、无接触送餐”四环节,将每一餐安全高效地送到有需求的老人手中。虹桥街道建立“1+1+1”独居老人关爱工作机制,实行“每周1次居委会关心”“每周1次志愿者的关心”“居委会每周上报1次关爱工作情况”,及时摸排困难老人需求。
在涉外商品房较多的虹桥街道,协调各小区为老年送餐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方便送餐员及时将每一餐“有温度”地送达老人家中。当得知服务对象为孤老等特殊对象时,由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接的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熙香”老年助餐点还主动将原价15元的老年餐优惠到12元,关爱守护着社区里的老人。
“底数清”有的放矢
精准服务的背后,首先是“底数清”。作为深度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长宁区社区居家服务需求较大。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独居老人13314人,其中80岁以上6571人。疫情暴发以来,各街镇第一时间摸排底数,建立社区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名册,实际覆盖全区9402名高龄、困难老年人。
目前,长宁区有134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严格落实消毒、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克服困难,坚持上门为311名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华阳路街道、周家桥街道等通过社区食堂以及慧生活、熙香、老友记等助餐企业,坚持开展送餐上门服务。目前每日送餐量达719份,送餐量最大的仙霞街道每日送餐200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