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当好特困群体的“守护人”

时间:2020-03-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天真

  初春时节,春来步急,乍暖还寒。

  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杨湾村扶贫产业园,27个果蔬大棚畦田已翻整平齐,工人们正在第一次栽种瓜苗。

  “在园区干活,活儿也不重,工资一天一百多,对于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来讲,收入还是不错的。”左手残疾的汪宝明说。

  花岗镇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建起了125亩扶贫产业园,进行西瓜、蜜桃、雪里蕻、土鸡等时令蔬菜种植及家禽养殖,采用分盆精养的模式,17000棵西瓜苗,1万多只鸡苗,1200只鹅幼苗长势喜人。“园区按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整体架构规划,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产品已达到无公害的标准。同时,带动了73名贫困人口收益分红。”杨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向金告诉记者。

  “不能让脱贫户因为疫情断了收入,甚至因疫返贫。”2月25日,一度关停的无为市无城镇黄汰村扶贫车间复工。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车间负责人在引导大家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采取了分时上岗、分散干活等措施。3月4日,记者看到,在设有4个工位的车间里,目前均只安排了1至2人在岗。“春节期间,在家休息得很充足,复工后,每天又能增收上百元,挺好的!”低保户张家勇说。

  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统筹抓好复工复产与扶贫解困,做到战“疫”战贫两不误。

  李树民是华佗镇道东村的贫困户,几年前,因患有心脏病动了大手术,术后要常年服药,妻子因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不能负重。考虑到夫妻二人的身体状况,企业把机器拉到了李树民的家中,让他们在家里实现就业。李树民说,现在,他们一个月就能有4000元的收入。

  “在家做工”,就是亳州市润源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工作模式,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体,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实现困难户在家就业。

  无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在疫情防控的一线,扶贫工作队始终是中坚力量。

  3年前,阜阳市颍泉区宋湾村脱贫出列,但如何破解村级扶贫返贫的“悬崖效应”一直是工作队思考的主题。他们认为,发展产业才是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和长效之举。2019年初,省民政厅援建宋湾村扶贫蔬菜大棚项目如期竣工,工作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大棚配套设施,确保蔬菜大棚在第一时间发挥经济效益。截至2019年10月底,宋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9户、贫困人口550人中,已脱贫190户、52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5%。

  方向明,还需措施实。在泗县屏山镇张乔村扶贫工厂里,数控电脑横机“哒哒哒”,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致富的梦想落地生根。

  工厂复工前,村里的扶贫工作队把“招兵买马”当成了日常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到有序组织技术培训,“一站式”服务消除特困群体务工的“空档期”,让村民进厂就能上手操作。

  鲍翠兰负责12台编织机的检查、还要忙着整理篮子里的羊毛衫衣片。“这样的工作对于俺们这些干惯农活的农民来说,根本就累不着。有了前期的技术培训,跑跑腿、动动手,轻轻松松就把钱挣到了手。”她说。

  在这儿,像鲍翠兰这样的工人有50余人,其中贫困户13人。脱贫户张秀华59岁了,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外出务工还是有困难的。开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让她想挣钱的想法有了着落。“如果一天假都不请,一个月能挣4500元左右,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这样的工作大伙干得都特别起劲!”张大姐笑呵呵地说。

  “我是扶贫车间里第一批复工上岗的员工,跟以前相比,进门多了几项特别的‘手续’——每天要测量体温、登记、佩戴口罩,车间里一天两次消杀,厂内所有设施都进行了全面消毒。特殊时期,这些严格的防控举措,让我们上班很安心。”32岁的梁严志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为了照顾家庭选择回乡务工,在社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和父亲一起成了扶贫车间里的“战贫父子兵”。“我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父亲也能有2000元,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挣钱脱贫,感觉生活更有盼头了。”梁严志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