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一场持续59小时的特殊医学隔离

时间:2020-03-1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 尧

  “有人要杀我,有人要杀我,快救救我啊!” 2月12日,一阵狂躁的呼喊,让四川省成都市精神病院(成都市德康医院)瞬间紧张起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该院收治的第一个高危险系数精神疾病患者;这是战“疫”进行中,这家由成都市民政局直属的精神疾病医疗机构,遭遇的一次最严峻的挑战……

  特殊照护59小时

  2月12日,派出所协同120送来一名流浪人员,经查身份证系湖北籍。该患者患有被害妄想症,有明显精神障碍症状,并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非常时期,院方丝毫不敢大意。

  按照预案,院方马上联系了青羊区防控中心,对病人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初步诊断患有病毒感染的肺部疾病,与新冠肺炎极其相似。

  初步诊断,进一步拉升了全院戒备状态。院方立即将发热诊断室重新布置,形成隔离室。但是,院里也面临防护用品紧缺的窘境——全院仅有的几件符合标准的防护服、N95口罩已全都在发热门诊,有捉襟见肘之虞。当时有人经过计算,接诊一名患者,只要执行规范防护,几小时后防护用品就会用尽。

  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门诊部护士长刘敏,本来并未在发热门诊值班,但当她得知院内出现的特殊情况后,立刻主动请缨。为节约防护用品,她决定不安排其他护士接班。同时,精神科医师潘光君、精神科男护士长曾洲、内科主任何倩等也相继申请参战。就这样,这4位医护人员主动承担起了对特殊病人的医学隔离观察重任,分两组轮流值班,实行24小时严密监测。

  患者入院后不愿睡床上,一直蹲在厕所角落里,并一直咳痰、吐口水等,也不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甚至拒绝进食。有时刘敏不得不一勺一勺喂他吃。刘敏说,由于患者精神症状不稳定,她必须反复向患者解释,耐心劝他进食。几个小时下来,刘敏的护目镜上笼罩着满满的水蒸气,戴着手套的双手也被汗水泡得发白。

  为最大限度节约防护物资,4人穿上了尿不湿,每班坚持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长达12小时。

  在照护这位特殊病人的50多个小时里,潘光君颇多感触。为了确保女同事的人身安全,他与曾洲多次主动要求延长在岗时间。“当时没想太多,虽然情况危险,但我也必须要上。”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潘光君语气淡然,但依然坚定。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的59个小时里,4人小组没有离开隔离区域一步。

  “你们对我真好,谢谢照顾我!”患者精神状态得到控制,有时还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2月14日晚上9点30分左右,青羊区疾控中心和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检测结果均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

  看到最终检测报告,所有医护人员长舒一口气。一场持续59小时的医学隔离,宣告结束。

  疫情防控“尖兵队”

  1月28日,成都市卫健委向全市医院发出通知,征召医务人员进行调配以应对疫情。精神病院内科主任何倩积极响应,她在请战书中郑重写道:“我自愿申请加入抗击新冠病毒的诊疗队伍,坚守第一线,将自己所学回馈国家、回馈社会,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贡献力量!不辱使命!”

  成都市精神病院是一家开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疫情发生后,该院担负的重要使命是,全力保障街头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

  医疗机构和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该院医护人员所接触的患者的双重特殊性——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流浪人员,又不同于一般的疫情患者。最令医护人员头痛的是,因为他们往往处于精神障碍和流浪生活状态,无法正常表述,医护人员通常难以确定患者病史和来院前的接触史。尤其在疫情初期防护物资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救治工作需要顶着不小的风险和巨大的责任。

  攻坚克难的严峻时刻,也正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的时刻。

  在院党总支倡议下,全院3个党支部分别成立应急处置突击队、综合科病房疫情防控突击队、精神科病房疫情防控突击队。院一线党员带头实行医务人员24小时轮转制,在降低人员调配压力的同时,尽量减少防护物资消耗。

  2月5日,该院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在原有6个精神科室基础上,临时组建精神7科,专门收治和隔离观察新入院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短短两天时间,迅速完成原有6个精神科64名患者整体搬迁和精神7科病房组建工作。选拔13名业务骨干参与精神7科临床工作,经专业防护培训后,组成疫情防控“尖兵队”。

  2月7日,医院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市民及时向院方提供街头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线索,以便院方及时有效开展救治工作,不让一个人流落街头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胁。

  并肩战“疫”伉俪行

  参加过59小时特殊照护行动的潘光君,其妻子杨佳是神经内科护士,抗“疫”期间作为疫情防控临床一线的外聘护士。他们是成都市精神病院坚守抗“疫”一线的夫妻档。

  由于疫情期间实行临床工作“三班倒”,这使得平日里本就存在“生活时差”的夫妻俩,更是难得见上一面。年仅3岁的女儿也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暂为照顾。

  潘光君第一时间申请加入精神7科,承担疫情防控最前线的重任。潘光君在请战书中说:“我是一名党员,我最应该加入隔离病房的工作,严防死守控制病毒蔓延,保障医院其他职工和患者的安全。”

  杨佳作为临床一线护士,为落实防疫任务,不停穿梭于各个病房,悉心照料着每位患者。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还主动和患者讲疫情预防知识。

  随着全国疫情得到控制,院里的紧张气氛略有缓解。

  “刚开始大家心里也没底,尤其是不知收治的患者去过哪、见过谁,不知自己是不是正受到疫情威胁,面对太多未知,难免会情绪紧张。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只能坚持,没有退缩、逃避一说。” 杨佳平静地说。她此刻的愿望是,等疫情过了,多陪陪宝贝女儿。

  疫情暴发,医护人员冲在一线、挡在前面,他们最苦、最累、最危险。但成都市精神病院的医护群体,用行动切实扛起了这样的压力和责任,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从春节开始,该院陆续收治了十多名来自全市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妥善救治、安然无恙。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1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