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移民社区:挪出穷窝拔穷根

时间:2020-09-1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夏正波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更是贵州省龙里县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和“硬骨头”。全县计划搬迁安置1545户6290人,共规划建成4个安置点,目前已搬迁入住6210人,入住率98.7%。搬迁形成了特殊的移民社区,如何强化移民社区治理,是摆在龙里县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龙里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融得入”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深入调研,认真破解难题,探索创新“四建四进”,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的有效实践。

  “四建”强领导夯基础保落实

  建组织体系。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全过程,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各阶段工作的领导。县级成立临时党委,由县委副书记任党委书记,在工程指挥部、搬出地和安置点共设置9个党支部,实现移民搬迁工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指令得到坚决落实。成立县、镇两级工作专班,抽调24名干部和工程业务骨干,负责移民安置的统筹协调和管理调度。

  建管理体系。结合各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规模,及时建立完善管理体系,确保工作无缝衔接。合理确定管理模式,在县级集中安置点单独设置奋进社区,其他规模较小的安置点纳入所在村(社区)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责,打破地域、户籍界限,明确搬迁群众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安置点社区负责,并合理设置过渡期。结合实际提出在安置点社区开展后续发展好、便民服务好、综合治理好的“三好”社区创建活动。

  建服务体系。整合县直部门、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便民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构设置,打破村(社区)常规服务架构,在奋进社区所在地设立高新综合服务中心,将毗邻的2个村纳入服务范围。设立移民政策咨询、综合业务(代办)、民政等12个服务窗口。提升为民办事能力。推动行政审批权力下沉到综合服务中心,实行服务清单化管理,公开办事流程,确保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好事情。

  建帮联机制。加大干部帮扶联系搬迁户力度,加强对搬迁户政策宣传、思想引导以及跟踪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采取“一帮多、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确保每户搬迁户都有1名以上正式干部联系帮扶,以户为单位建立明白卡、连心卡和帮扶走访台账,明确1666名正式干部联系帮扶搬迁户。明确帮扶干部“搬迁前宣传动员、搬迁中联络协调、搬迁后巩固提升”三大任务,共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入户动员户均5次以上。

  “四进”促融合保增收助发展

  就业进家庭。将就业作为搬迁户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实施“100%就业计划”,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加强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集中组织到外地务工、“公司+合作社+搬迁户”等方式,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同时,加大搬迁劳动力培训。引进专业培训机构,抓实就业技能、农村实用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艺和技能教育等培训。2018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就业技能集中培训34期1600人次,推动991名搬迁群众至少掌握1门以上专业就业技能,带动543名搬迁群众在月薪4000元以上的岗位上稳定就业,提升了就业质量。

  文化进小区。通过文化引领,加速情感融合。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将奋进社区感恩广场作为“龙跃黔中”广场文化活动分会场,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活动,开通“村村通”广播,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二是发掘民族文化。建好芦笙、布依山歌、苗族跳月3支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三是丰富群众文化。在各个楼栋设置“微标识”,留下乡愁记忆。分类划定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区域,积极引导社区群众有序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

  管理进单元。突出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推动安置点和谐稳定,安居乐业。以每个楼栋单元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选配1名楼长,作为群众代表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健全小区居民公约,结合实际每月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对评为“优”的授予流动红旗,并给予适当奖励。深入开展“晾家风·晒家训”等活动,加强传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家风,培育和谐民风。

  政策进人心。加大宣传力度,注重部门联动,确保党的各类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分类梳理各类政策,采取汇编资料入户发放、广播宣传等形式,让好政策深入人心,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度。针对城乡居民待遇差异、子女教育等带来的实际问题,主动担当作为,创新出台搬迁户殡葬配套保障、新增人口公租房保障、县城购房优惠等后续扶持政策,打通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的最后壁垒。

  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与完善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涉及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社区治理等诸多方面。要真正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融得入”,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体制机制创新是前提,群众就业是核心,思想转变是关键,落实政策是保障。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和组织优势,将“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推进,把脱贫奔小康目标贯穿于搬迁安置全过程,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18)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