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摧伤虽多意愈厉 直与天地争春回

时间:2020-03-2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没有哪个春天,让我们如此牵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举国上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医无私、兵无畏、民齐心,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奋战一线。体球网总书记强调,要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扛得住、守得住,不能前功尽弃。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本版用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这近两个月来,基层工作者的坚持与坚守,见证他们的汗水与喜悦。


我是网格长,我在这里!

周冉冉

  “从现在开始,所有网格长立即到社区报到!”大年三十下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520名网格长收到来自区委的“红色‘战疫’动员令”。

  “收到!马上行动!”没有半点犹豫,他们不约而同给出相同回复,立刻奔向防控阵地,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一个网格就是一个堡垒,一名网格长就是一面旗帜。幸福街道北玻社区网格长程淑艳,今年已经72岁,党龄35年,她的老伴、儿子、女儿、女婿都是党员,她组织家人自发在小区内巡逻,协助对返乡人员登记,照顾独居老人。吕亚杰、吕亚君姐妹俩既是富电社区网格长,也是党员志愿者。从疫情开始至今从未休息过一天,一直坚守在防控一线。

  在党员的带动下,居民的思想也在发生改变,从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的被动配合,转变为积极广泛参与,形成了“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防控氛围。

  网格长们发挥 “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动员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打通防控神经末梢,及时准确掌握各类基础信息,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对每个网格内的住户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排查。协助社区悬挂条幅、张贴公告通知、发放宣传单、利用微信线上线下向居民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及时解答群众疑惑,稳定居民情绪,消除社会恐慌。

  自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网格长协助社区排查1680次,发送信息385万余条,解答群众咨询1.3万次。

  网格长们广泛发动居民组建巡查队,协助公安、社区每天对周边主要道路、封控点位、重要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扎紧防控篱笆,守住大门、看住楼门、关住家门。

  幸福街道东重社区网格长王政华和刘亚楼,都是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听闻疫情暴发后,他们主动请战前往一线参与防疫工作,分别带领一支队伍负责小区巡逻和执勤、消毒、宣传、排查,还在第一时间捐款。每天坚持按排班时间到卡口站岗,组织并参与巡逻工作,常常忙到来不及吃饭就赶往下一个工作。他们忙碌完一整个白天后,晚上还要继续巡逻,这成为工作的常态。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他说:“我是老党员、网格长,我不冲在前线,谁在前线?”

  李淑艳是沿江街道园丁社区第一网格网格长,从大年三十晚上至今,她始终坚持在疫情防控一线,给隔离人员及6名独居老人送食物、送药、处理垃圾,人们亲切地称呼她“蓝马甲大姐”。

  通过建立网格长-楼栋长-楼门长-居民的“四级联系”机制,网格长及时了解辖区居民的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居家隔离的居民购买米、面、油、蔬菜、水果等生活用品;为独居的老人送去口罩、消毒液等必需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自防控以来,“三长”共解决居民困难2480件。

  “我是网格长,我在这里!”成为富拉尔基区的网格长们面对疫情最响亮的回答!


福利院里的“年代秀”

刘婷婷

  从二十出头到不惑之年,面对这场新冠肺炎灾难,为了能够保320余位抵抗力弱、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安然无恙,他们共同选择了“逆行”!

  三代人齐抗“疫”的故事正在吉林省长春市社会福利院上演。

  定海神针70后:我有经验我先上

  “刘姐,赵大娘突然间恶心呕吐,吐的都是咖啡样物,怎么办啊?”在福利院全封闭管理的第一天,医务科科长刘丽遇上了个棘手的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出于对疫情的恐惧,身边的同事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她第一时间冲在了前面,给赵大娘对症治疗,2天后,老人康复。

  “常大娘高烧不退,口中出现大量痰液,呼吸困难,你们快过来!”2月1日,接到隔离生活区护理员的紧急呼叫,刘丽和几名医护人员来不及穿隔离服、戴护目镜,便直奔常大娘的病房。老人手部皮温较低、呼吸音重、咳痰无力。危急关头,刘丽迅速指导护士对常大娘进行肌肉注射、高流量吸氧、雾化吸入、间断吸痰等抢救措施……一个多小时的抢救过程一气呵成,顺利挽回了老人的生命。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15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一些经验。特殊时期,我没有理由退缩!”刘丽说,我们这代人,应该成为团队里的“定海神针”。

  中流砥柱80后:哪里需要哪里“战”

  “孟主任,210房间的王大爷发烧了,大夫让给他打点滴。”“孟主任,302房间的孙大爷把吃进去的药又吐出来了,你快去劝解一下!”每天,孟莹都忙得像个陀螺。

  照护专区的服务对象都是长期卧病在床的失能人员和患有传染类疾病的人员,这里是福利院工作环境最苦、劳动强度最大的部门,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的耐心、爱心和细心,更需要过硬的专业护理技能。每天,孟莹不仅要负责输液、吸痰、留置导尿管等医疗处置,还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喂水喂饭、擦屎擦尿,化解矛盾、翻身洗澡……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我主要负责的是医疗照护专区以及隔离生活区的管理工作,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哪里缺人我就补上。虽然累点,但是对得起老人们对我的信任,挺值的!”不管是哪个生活区有护理员临时缺岗,孟莹都能随时替补上岗。正是秉持这种工作态度,她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了全院三百多名养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护理需求,多次向部门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协助院里有效改进了现有的护理员操作规程、工作职责、工作制度、防控方法等,为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来战队”90后:摆脱稚嫩扛重担

  安志威,传染病隔离生活区唯一的一位90后。

  疫情暴发以来,她所在的隔离生活区便成为了福利院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而作为隔离生活区的主任,她肩头的担子比其他人更重了几分。

  “安主任,张大爷吐了,吐得床上地上都是,可他患有肺结核,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在这个特殊时期,所有的护理员都面露难色,生怕染上什么病,不敢上前打扫。小安既没有责备护理员也没有嫌弃张大爷,她亲自为老人更换了衣物和床单被罩,喂他吃药,并不断地安抚老人的情绪。小安手下的“兵”都是大她十几二十岁的哥哥姐姐,看到小小年纪的她如此勇敢,护理员也都自发地和她一起忙活起来:清理呕吐物、为张大爷洗澡、对房间进行清理和消毒。

  “只有充分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控办法,才能逐渐让大家克服对身患传染病养员的恐惧心理!”小安意识到,为护理员普及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已迫在眉睫!于是,她一方面查找资料备课为护理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以身作则按防护规范进行护理。从新冠肺炎的传播方式到防护方法,她为护理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护理员因此逐渐克服了面对疫情的恐惧心理,对特困供养人员的护理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我们曾是一群最具个性的青年,但此时此刻,我甘愿做一个最最平凡的个体!”小安说,该是我们扛起重担的时候了,守护老人们的安危,我们来接棒!


夜幕下的救助

冯 佳 崔士云 李 然

  当大多数人宅在家里“闷”掉病毒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夜里在大街小巷、桥洞隧道、乡间地头巡查。他们身着防护服、手拿手电筒,照亮一个个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回家路。

  3月11日凌晨0:50,江苏省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大门外突然响起警笛声。“这个老人在淮安南高速出口附近路边拦车,有个好心人报警,我们就把她护送过来了。”武墩派出所3位民警护送一位老奶奶来站求助。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救助站工作人员给老人戴好口罩和手套后问了多遍都没得到回应。

  无法沟通,工作人员就在全国救助系统查询并进行人脸比对。幸运的是,系统显示这名老人在去年10月来过淮安救助站并被成功送回了家。

  两次走丢进救助站,工作人员怕老人家属担心,决定立即派专车护送老人回家。

  凌晨3点多,老人被顺利护送到家。“你跑哪儿去了,我都已经找了你十多天了,外面疫情那么重,你把我们都急死了……”老人的丈夫看到自己的妻子非常激动,连声说:“太感谢你们了!”

  凌晨5点钟,护送车开回救助站。从1月24日开始,救助站24小时全员轮班上岗,像这样的“夜间逆行”还有不少。

  3月16日凌晨0:30。枚乘路派出所护送一名精神异常女子到救助站求助。此前,派出所已进行人脸识别,但没有结果。

  在与女子交谈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女子的名字和其丈夫的名字,还有一些地名。女子表示,如果能送她到村子就能认识家。根据这些信息,救助站派出三名工作人员连夜护送女子回家。

  可当车子开到女子所说的村子,兜了几圈,她始终未能辨认出回家的路。工作人员只能联系当地派出所协助查找,所幸救助车路上遇到一位热心村民一眼就认出了女子:“王学家的啊,她已走失好多年了。”

  凌晨4点,在这位热心村民帮助下,救助站终于成功将女子送至家中。其丈夫做梦也没有想到,走失十多年的妻子在深夜里被救助站的同志送到家里,非常惊喜,连连道谢。

  虽然经历了数个不眠夜,但淮安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却觉得很充实。他们说:“每当想到又一个家庭得以团圆,我们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每天就像在走钢丝”

李 洋

  2月3日一大早,辽宁省盘锦市委书记付忠伟被拦在了兴隆台区创新街道鹤鸣社区唯一的出入口。十多分钟的排队等待,登记信息,办理了车辆和人员的出入证后,才得以进入被社区“包围”的市委大楼。

  这一幕,仅仅是社区疫情防控中的一个缩影。

  “社区防控,宁可严一点、不可松一毫。” 付忠伟在当天的全市疫情防控调度会上对社区防控工作提出表扬。

  鹤鸣社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核心区,三分之二是开放小区,辖区范围内还有市委、区委区政府在内的40多家党政机关,广场、商圈、学校齐聚于此,是全市环境最复杂的社区。这么多家单位和企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穿行社区才能上班,给社区防控增加了风险。

  “严防严控时期,放任车辆和人流经过,就是对社区居民不负责。”时间回到2月3日凌晨3点,社区党支部书记石尧带队结束了8小时的社区“封闭圈”搭建,16条穿过社区的市政道路全部封闭。早上7点,“封闭圈”唯一的出入口开始人潮攒动,石尧带头在关卡一一登记车辆信息、人员信息,办理出入证,对没有单位证明或不必要进出的,全部劝回。

  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19天的全封闭管理结束了,又迎来了复工复产,复杂的社区环境让石尧精神一刻不敢松懈。按他的话说:“每天就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就出问题。”

  3月初,辖区内的一个建筑工地陆续有工人上岗,石尧急忙赶到现场登记工人信息,做好防疫知识普及,要求建筑工地负责人安排工人集中隔离14天,由网格员负责每天两次的体温监测。石尧又辗转联络到建筑公司负责人,经过多次沟通,为工人争取到每人每天240元生活费,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

  无独有偶。多日停工让许多金融、商贸类企业按捺不住,纷纷联系金融广场物业,要求复工的同时发泄各种不满情绪,物业无可奈何只好向社区求助。“这十多天,我的电话就没有停过。有的控制不了情绪,有的提出无理要求。我也只能耐心劝说,他们心里有火,无处释放,讲出来,也就好了。”石尧说道。

  解决好企业要求复工的问题,回盘人员的隔离又成了石尧的心病。“我受不了了,我现在就要出去。”一位韩国回来的女孩,集中隔离几天后,吃不惯隔离点伙食,点了外卖,但因隔离点医护人员没及时将外卖送到屋里,一气之下想强行离开。女孩的母亲就住在鹤鸣社区,石尧在女孩回国前就与她取得联系,这段时间也一直保持联络。

  石尧给她讲境外回国人员管理政策,她认为是官话、套话;石尧告诉她等隔离结束,就可以回家与亲友相聚,开始正常的生活,她认为那些是假话、空话。总之,石尧说什么都被怼回来,不过他还是坚持在电话这头不断地开导着女孩,让她发泄出不满情绪。“她平静了、安全了,我才能放心,挨两句骂没事儿。”在石尧的耐心劝导下,女孩才回到房间。

  疫情防控以来,需要石尧操心的事太多,时不时还会留宿社区,家人、居民以及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成了他最大的安慰。

  “爱人怀孕5个月了,我每天接触太多人,一直不敢靠近她。就算回了家,工作也没结束,像那位从韩国回来的女孩,心里一难受就找我聊天,爱人就在旁边,她知道这是工作,从来没有怨言。”

  社区的15名工作人员更是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在岗,从未抱怨过。有位女同事为了方便打理个人卫生,把头发剃成了板寸;有的已经59岁,但从未主动请假说过要休息…… 石尧常说:“防控工作干不好,都对不起他们。”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新的一天开始了,石尧戴上口罩,和爱人打过招呼,又奔向社区防控的一线,只为最后“疫”战。


两位“老朱”的故事

方丽娜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金都路居民区有两个“老朱”——一位是“本土”党支部书记朱爱国,另一位是梅陇镇文体中心党支部书记朱文平。两位书记怎么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居委会呢?

  “第二书记”带来一群志愿服务“好帮手”

  根据组织安排,梅陇部分居民区有了“第二书记”,朱文平就是其中一位。2月8日,他到“岗”了。当天,他穿着绿色的志愿者马甲,走进了居委会。“虽然以前做过村书记,但我还是第一次做居委书记,小区居民也不认识我,穿着志愿者马甲可以醒目些,方便居民找我办事。”

  对于朱文平,朱爱国也是称赞有加。“每天他早上8点就到小区了,还把文体中心的工作团队‘搬’了过来。”原来,跟朱文平同时期到居委报到的,还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志愿者们,他们的服务时间不能相对固定,这给居委统筹部署带来了一定难度。朱文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经过协调,文体中心的志愿者们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志愿者进行了调整,文体中心参与到金都路居民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文体中心志愿者跟朱书记一样,8点就到小区了,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志愿者马甲。”朱爱国笑了,“我以为只有一位‘第二书记’来帮忙,没想到带来了一群‘好帮手’。”

  “老朱书记”刮起的一股“凝聚风”

  朱爱国平时就有一股子“老黄牛”的干劲,这次疫情,他更是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喉咙哑了也不例外。尽管“第二书记”来了,他还是会和“第二书记”一起沟通、巡查、部署工作。“休息在家,脑子里也想着居委会,还不如到居委来工作,心里踏实一点。”朱书记就是这样闲不住。每天晚上下班前,他总要到小区4个门岗巡查一遍才离开,吃过晚饭,他又会来小区转转,这是他的工作常态,他成了不待在办公室里的“小巷总理”。

  每位居委干部都有一个小家,但这个时候,“连轴转”的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各个村也送上人力、物力支援居委会,爱国、双溪、车沟、曙建村纷纷派来了志愿者,以“包门岗”的方式在门岗执勤。“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互相关爱、互相扶持,谢谢大家对金都路居民区的照顾。”朱爱国表示。


冲在前面

蔡玉梅 陈三虎

  陈琼是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翠竹园社区工作站站长,疫情暴发以来,她在防控一线战斗了近50天。这些天,陈琼忙着排查信息、服务居民,一天最多时要接上百个电话。对于未知的病毒,她有过担忧与害怕,然而曾在军营锻炼三年的她始终没有退缩过,“只有冲在前面才会更安心,我坚信胜利终将来临。”

  每隔几日,陈琼总会与现住在合肥的武汉籍旅客刘女士联系一下,问问她近期的需求。

  1月23日,刘女士一家来到合肥,租住在翠竹园社区辖区一家民宿内。了解情况后,陈琼主动与刘女士加了微信好友,帮助他们代购蔬菜、生活用品。隔离期满后,刘女士综合考虑选择继续待在合肥,陈琼也每隔两三天联系一次,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觉得来合肥是给我们添了麻烦,看我们这么忙,不好意思老打扰我们,所以我就主动去问。”遇到事情,主动上前,是陈琼的工作习惯。

  面对未知的病毒,她也有过担忧与害怕,时间久了,她已习惯了酒精、消毒水的味道,只是手被消毒水蛰得有些红肿。

  随着复工复产潮来临,翠竹园社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复工复产。于是,陈琼的电话成了热线,有时放下手机,耳朵还是感觉嗡嗡在响。因为说话太多,声音也变得沙哑,“我们那时候有空就吃点润喉片。”

  为了助力辖区的企业、个体户尽早在安全前提下复工复产,陈琼与同事一起提早给各企业、个体户负责人打电话,告知对方需要准备什么材料以及哪些防疫物资,“像是理发店这样的都是关乎民生问题的,我们也是希望能尽快帮他们复工。”这些天,陈琼逐一走访,监督检查大家的防疫措施是否到位。

  进入3月以来,防控初见成效,陈琼的内心也有所安慰,“我们这几十天的努力还是有用的,后面我们还是不能放松,共同期待胜利的到来。我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好像也长大了,回家他会告诉我要注意防护,小大人一样。”说到这里,陈琼欣慰地笑了。


风雪未归人

孙彦川

  一场疫情,给中原人口大市南阳的救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由于毗邻疫区,河南省南阳市采取的紧急响应措施格外严格。但一条铁链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其最薄弱的一环,能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外地返乡因疫情管控无力解决食宿问题人员的救助安置工作,成为决定南阳市疫情防控整体工作质量的关键。

  南阳市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1万余人次,疫情期间的工作挑战更大。全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紧急部署了静态管理(停止护送返乡)、对新救助人员进行隔离安置、开展源头预防等工作。

  全市每日出动巡查车辆58辆,每辆车大约要巡查6条线路,走遍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没的每个角落,以及有家难回者可能的露宿点。正是为了救助一个个风雪未归人,救助站的同志们自己也成了风雪未归人。

  2月6日,市救助站经受的一次考验令他们记忆尤其深刻。

  晚上7点半,救助站值班室接到热心市民来电,说在南阳师范学院附近有一名五六十岁的流浪汉,精神狂躁,急需救助。刘亚平和段中元赶赴现场,只见此人一直躺在地上打滚,胡言乱语,全身很脏。当时正赶上南阳每天增加十几例确诊病例,大家一时间都不敢轻易靠近。公安干警只好用钢叉将此人控制在地上,段中元走上前,先是劝其戴上口罩,随后进行问话。

  “你家是哪里的?”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流浪汉唱了起来。

  看来能听懂话——段中元精神为之一振。

  但通过接下来半小时的询问,仅得知其姓名是崔忠(化名)。

  崔忠精神狂躁,实在是难以测体温。无奈之下,公安干警用一块长布条将他束缚住,段中元这才给他量了体温。不发烧,体温正常。但不知他是否从重点疫区过来,于是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抵达后,医生给崔忠做了检查,确认体温没问题,却坚决不予接收,理由是此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病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条件受限,在夜里无法前来接人。救助站只好对崔忠做全身消毒,用救助车将其送至市第四人民医院。

  崔忠正处于狂躁期,对洗澡、换衣等流程非常不配合,且力气奇大,工作人员张赣和市四院医护人员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才给他洗完澡,有的人累得直接瘫坐在椅子上。“他身上有虱子,衣服臭烘烘的,头发很长。”刘亚平回忆。

  然后是去做胸透,崔忠依然不配合,乱动、乱碰。好不容易拍了片,影像却有些模糊。医院看了一下,判定基本正常,于是同意接收。

  第二天,再次拍完片之后确认其未受感染,市四院按规定对其进行了单独隔离。至此,大家的心才放下。

  疫情暴发以来,站长杜东昇几经周折,先后联系了5个救助安置点,发热者安排在发热门诊;患有精神疾病者,送到精神病院;其他人送到隔离机构进行隔离。

  最难办的是,有的救助对象既有精神障碍又发烧,发热门诊和精神病院都不愿意收治。经杜东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确定了“身份审查-联合会诊-疫情排查-送精神病院治疗”的救助程序,问题迎刃而解。

  截至发稿,市救助站累计收救90余人,全市累计收救170余人,未出现一例疫情,有力地服务了南阳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2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