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新
陕西省渭南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2004年,是该市唯一集养护、教育、康复、安置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养育孤弃儿童181名,其中,95%为重度残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在院孤弃儿童和职工无一人感染。该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能守住这一方健康净土?笔者深入该院探寻背后的原因。
未雨绸缪,挡住外来疫情
1月21日,福利院医疗健康中心主任张蕾在院门口张贴了一则通知:“为防止疫情传播,福利院暂停所有外来人员入院、来访。”这比武汉封城还早了一天的通知,源自张蕾的职业敏感性。12年的工作经验让张蕾在通过电视得知疫情信息后,第一时间认识到:挡住外来输入性病毒,是第一道防线。
“听了张主任的建议后,我们当即做了紧急部署,采取封院管理,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7条防护措施。”福利院院长雷宏文介绍,在启动二级防控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院领导班子连夜召开院务会,传达学习《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方案(试行第一版)》和陕西省民政厅的紧急通知,“我们按文件要求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了防疫措施。”
1月27日,福利院将防控应急预案升级为一级,在院大门口和儿童养育楼前拉起警戒线,采取最严格的全封闭隔离管理措施,即39名职工不回家,不和外界接触,切断疫情传播的人员输入途径。
为了孩子,他们坚定“逆行”
儿童养育楼全封闭隔离管理的决定一公布,全院职工就踊跃请缨参战,决心书、承诺书……贴满了办公楼的大门。
最早提出封院管理建议的张蕾便是其中之一。“疫情来袭,福利院的孩子比我自己的孩子更需要人照顾,我必须留下来和孩子们在一起。”她在决心书上这样写道,并带领全体在院医护人员扛起181名孤弃儿童的防疫责任。
渭思(化名)是今年6月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男孩。全班第4名、全年级第14名的好成绩,让福利院“爸爸妈妈”非常骄傲。但是因为疫情防控,福利院给渭思约的补习班被取消了,志愿者到院单独辅导也不能来了,学校给初三开学的日子迟迟未定。这让上进心强、性格腼腆的渭思着急上了火,不但嘴角起了一串水泡,舌头还生了溃疡吃不成东西。这些全被学生中心的老师黄会勤看在眼里。虽然人手紧张导致黄会勤忙起孩子们的照料工作时无暇顾及其他,但只要有空闲,她就会给渭思做加餐、夜宵,并默默放在渭思的书桌旁。蛋羹、细汤面、牛肉粥……渭思在黄会勤的照料下,渐渐放平了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备考复习中。
婴儿班班长皇菲家在南方,已经5年没有和父母团聚。本来打算春节回老家过年的她,在看见封院通知后,直接从火车站搭乘出租车返回院内,要求上一线抗“疫”;幼儿班班长翁诗茹是95后,本就是孩子的她在院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也申请留院,成为更多孩子“求抱抱”的母亲;海娟是在福利院长大的残疾姑娘,她也决定留下来照顾弟弟妹妹,在封院期间克服身体障碍勇挑重担……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离开家人,义无反顾地坚守一线。其间,先后有5名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全力投入,若有战战必胜
“截至目前,全院无一例感染。这得益于我们快速反应、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全员行动、全力投入,以及若有战、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雷宏文说。
该院全面落实“一增一减、两区保障、三级防护”措施。“一增一减”即增加儿童饮食营养、喝水次数,增加儿童锻炼活动时间,增加洗手、通风、测温次数;减少日常工作环节、简化工作程序,减少行政值班人员进入儿童生活区查房次数。“二区保障”即设立医学观察区和返院儿童观察区,以便将感冒生病儿童及时隔离观察。“三级防护”体系指在大门口进行进出人员登记、体温检测和消毒;设立消杀区域,对进出人员的鞋、手、随身物品消杀;设立更衣区,穿着防护服后才可进入儿童生活区。医护人员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儿童生活区每日2次用消毒液拖地,每个楼层的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定时启动。
福利院还对儿童伙食进行了调整,按照“清淡饮食、合理搭配、少量多餐、科学营养”的原则供应,并增加每日两次水果加餐。
考虑到职工和儿童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的生活空间,思想上、心理上容易产生烦躁、郁闷等,福利院还安排在院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稳定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
后勤保障,在外围做好应援
福利院还适时成立了“服务一线后勤组”,在外围做好应援,解决一线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
张俊娥被孩子们称作“厨房妈妈”。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厨房班姐妹,为医护人员和孩子们提供了科学全面的营养饮食。冯军杰负责安全保卫、电力消防、物资收发等多项工作,细心细致地守护院内的安全。杨大森是90后退伍士兵,在疫情防控中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军人本色,哪里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家里有难事急事,需要物资采购、老人陪护、送医送学……“服务一线后勤组”就第一时间支援,成为全院职工的“娘家人”。
雷宏文说:“目前,渭南新冠肺炎病例连续数天零增长,但这并不等于零风险。我们会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