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天敲门组”敲开家门打开心门

时间:2020-09-1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柳 旭

  咚、咚、咚,“在家吗?”一大早,社区工作人员徐莹到居民家进行走访,只见她左臂戴着的红袖箍上印着“天天敲门组”五个字。

  “您二老气色不错,最近天气很热,没事少出门。”走进屋,徐莹和李大爷老两口聊了起来。毕大妈指着老伴儿说,“他买菜要往外跑,我大部分时间在家,看看电影和球赛。”“太热了就把空调打开,有事您就叫我们。”徐莹叮嘱道。

  这是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日常工作中的一幕。近年来,武汉市青山区有越来越多的社区成立了“天天敲门组”,在“咚咚咚”的敲门声中,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关系更近了,居民间的关系更亲了,社区的环境更美了,凝聚力也更强了。

  从“敲”掉生活陋习

  到“敲”出居民需求

  20世纪50年代,为支援武钢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云集武汉市青山区,随着工人越来越多,工棚也越建越密,一个占地8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逐渐形成。

  直到21世纪初,依然有4万多名居民生活在这些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简易住宅中,与日益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严重脱节。2006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启动棚改工程,居民逐步“出棚进楼”。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受生活习惯影响,楼道里乱堆乱放、社区里乱搭乱建的问题出现了。

  “垃圾堆在门口楼道就会变脏。”“自行车别放楼道里挡别人的路。”……面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作为棚改社区之一的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居民、老党员胡秋生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大家遵守公德。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区环境,用“敲门”的方式维护社区秩序。

  “起初,有些人觉得我们多管闲事,轻则爱答不理,重则出言不逊,但我们没有放弃,随着敲门次数的增多,对方也觉得不好意思了,社区里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胡秋生说,在与居民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社区不文明行为虽有生活习惯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居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广泛深入地了解居民需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党工委指导青宜居社区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组建了由社区工作人员、老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天天敲门组”,上门入户倾听居民呼声、为居民排忧解难。通过几年时间,青宜居社区“天天敲门组”的成员已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超过500人,这种工作方式也被推广至周边社区。

  从等着居民来办事

  到主动上门解难题

  2019年3月的一天,与青宜居社区一街之隔的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上门探望刚出院的独居老人郭大爷,多次敲门无人应答,考虑到老人刚出院、身体虚弱,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决定把门撬开。开门一看,老人躺在地板上,大家赶紧将老人抬上床并叫来医生,老人这才转危为安。痊愈后郭大爷逢人便讲:“是社区干部救了我。”

  “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说起青和居社区的基本情况,桂小妹告诉记者,她于2018年从青宜居社区调到青和居社区工作,同样是棚改回迁社区,“敲门”这个“传家宝”让她在工作上获益良多。

  “敲门入户能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哪家哪户有什么困难、有何需求立刻就能知道,解决起来也快。”桂小妹说,“如今的社区工作从等居民来办事变为主动上门发现需求、帮居民办事,社区干部和居民关系更融洽了。”

  在一次上门走访中,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发现,王大爷一家三代人挤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儿子王新(化名)30多岁了也不上班,天天在家闲待着,孙子正在上小学,全家人就靠王大爷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发现这一情况后,“天天敲门组”想和这家人进一步沟通,但王新根本不让进门,也不允许父亲再跟外人说家里的事。有一天,王大爷又到社区求助,说儿子总要钱去喝酒,喝醉后回家还打孩子,把家里闹得不安生。

  为了帮助他们,网格员每天去“敲门”,跟王新聊聊近况。“其实他也不愿一直闲在家里,但由于此前受过一些挫折,有些自暴自弃,时间越长就越不敢迈出改变生活的那一步。”有一天,桂小妹试探着问王新:“想不想去做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做点事?”话音未落,王新就表示他愿意。后来,除了义务帮社区里的高龄老人送餐,社区又帮王新介绍了两份兼职工作,每月收入加起来有4000元,一家人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天天敲门组”回访时,王新的儿子开心地说:“爸爸不喝酒了,不打人了,爷爷脸上也有笑容了。”

  为了让“敲门”工作覆盖全体社区居民,青和居社区以网格为单元,按照“一格一组”的标准组建了15个“天天敲门组”,还建立了网格微信群和“青山微邻里”平台,实现了青年群体网上“敲”、重点群体每天“敲”、急难事项随时“敲”。建立敲门组成员“随身记载”制度,详细记录敲门对象情况、意见建议、居民诉求,形成重点人员清单和居民需求清单,及时为居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敲门”,青和居社区不仅敲开了居民的心,也敲暖了社区与居民的情。

  从提升社区认同感

  到推动社区共治

  桂小妹说:“社区里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多,日常生活没人照料,‘天天敲门组’成员帮着买药、送饭、打扫房间,主动与这些老人结对子,这种做法叫‘邻里结亲法’。”

  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高了,可怎么能让居民从满足个人需求向关注社区发展转变呢?“天天敲门组”的组员们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敲门工作十八法”。比如,巧借机遇法、见缝插针法、网格互动法、志愿活动法等,不仅提高了访民情、听民意的效果,也提升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

  结合社区善治需要,青和居社区不断创新社区工作方法,比如建立“顺顺吧”,以法治思维帮居民化解纠纷、顺心顺气;成立“好样的工作队”,由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下沉社区,帮居民解决急事难事;开办“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引入社会力量解决社区老年人就餐问题;打造“四点半学校”,聘请专业社工在家长下班前的“真空期”辅导孩子功课、陪伴成长……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强了,对社区也更认同了。

  桂小妹告诉记者,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天天敲门组”不仅及时宣传政策信息、回应居民关切,还将市、区下沉干部和志愿者全面融入社区网格,以网格为基本“作战”单元,定人定岗定责,在封控管理、社区排查、物资保供、核酸检测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社区我来守”成为居民的共同意识,进一步筑牢了抗击疫情的社区防线。

  目前,青山区86个社区的653个网格已经实现了“天天敲门组”全覆盖。武汉市青山区民政局局长张建勇告诉记者,通过“敲门”,居民从利益诉求的被动者成为了互帮互助的主动参与者。“天天敲门组”不仅敲开了居民的家门,打开了居民的心门,还“敲”出了社区骨干,“引”出了社区志愿者,“联”起了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社区有了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德治、法治、善治的社区治理已见雏形。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1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