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爱心志愿者来到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慰问在院接受治疗的残疾儿童,与他们一同度过幸福快乐的儿童节。供图/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
本报记者 祝 闯
手里拿着玩具,怀里抱着零食,一旁有医护人员的呵护,还有爱心人士的关心……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接受肢体畸形矫治手术及康复的残疾儿童脸上挂着喜悦,心里藏着幸福。病房之中,他们虽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但开心时刻那稚嫩脸蛋上的甜美笑容,和普通孩子一样天真无邪。
近年来,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作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二级法人单位,每年都会为近500名残疾儿童提供肢体畸形矫治手术及康复治疗,最大程度减轻肢体畸形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他们之中,一部分来自福利院由“明天计划”公益项目资助;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福利机构、低保家庭、社会低收入家庭,由“福康工程”公益项目资助;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上的普通家庭。作为“福康工程”和“明天计划”的肢体畸形矫治手术及康复的定点医疗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救治更多的是公益项目资助的残疾儿童。2012年5月至今,已完成公益救治患儿1000余例。
脑瘫、脊柱裂等四肢畸形、膝关节畸形、马蹄足等先天性肢体残疾让残疾儿童生来就与众不同。然而,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这里拥有国际水平的肢体畸形矫正医护团队,可以帮助残疾儿童的肢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可以说,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残疾儿童,他们的人生相当于有了第二次开始,这让原本折翼的天使可以重获新生,能够再次振翅飞翔。
“小不点”们在这里“第一次穿鞋走路”
孟令娆是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参与组织协调、筛查、救治过多类型的残疾儿童。作为一名母亲,她对来院治疗的残疾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爱。相对于“患儿”这个称呼,她更喜欢管他们叫“小不点”。孩子们也更愿意叫孟令娆和其他医护人员“妈妈”。
在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残疾儿童中有的患有脚部畸形,他们有的都五六岁了,还没有下过地、走过路,没有穿过鞋。在手术前医护人员会鼓励他们说:“你要坚强,做了手术之后你就可以穿鞋了,走路了!”
“原本以为孩子们听了会很兴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孟令娆有些动容地说,“‘小不点’都会瞪大双眼问我们,妈妈,走路是什么感觉?穿鞋是什么感觉?”
冰冷的钢制矫治器要扎进肉里,且停留一段时间,有的还需要时常调整位置,在常人看来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在孩子们的病房里并没有哭天喊地痛苦的呼喊。“其实,整个康复治疗的过程是很疼的,但孩子们都很坚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护士长刘艳慧说,“我们医护人员和家长都很清楚,孩子们的坚强源于他们想早点康复,早些穿上鞋子走路。”
“我记得有个‘小不点’很调皮,术后恢复得很好,刚能下地走路时,他经常到办公室‘串门’。”孟令娆回忆说,“每次‘小不点’都不会空着手回去,一块糖、一个表扬、一个抱抱都在鼓励他面对病痛的乐观和坚强。”
对于肢体健康的正常人而言,行走似乎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残疾儿童的世界里很可能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幸运的是,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为那些肢体残疾的患儿创造了下地行走的可能,这为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增加了筹码。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纪委书记芦文彬说:“有些残疾患儿来的时候都不能走路,通过我们医院的治疗后,恢复了一定行走地能力,他们因此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人生也会更加幸福,这正是我们医护人员工作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
康复治疗具有扶贫属性,残疾患儿康复等于释放家庭生产力
“贫困地区有残疾儿童的贫困家庭,可以说是真正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芦文彬说,“残疾儿童的照料牵扯了家庭大部分精力,我们的努力让残疾患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这意味着解放了贫困家庭的生产力,这也为他们的家庭走出贫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今年6 岁的彝族小男孩伟日(化名),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尓莫乡阿土列尔村,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悬崖村”。在伟日一岁的时候,其手部严重烫伤,当时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手部已经呈现出重度粘连的状态。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实施“福康工程”公益项目,实地筛查时发现了他,并将其带回医院接受了治疗。
“在院治疗期间,我们为他的手部进行了松解术,尽可能地将其手指进行分开,以便其恢复一部分抓握能力,并且为其进行了局部植皮。”刘艳慧回忆说,“术后,伟日的康复情况很好,出院时,他的腕关节、肘关节、手指都能够自主屈伸。”
得到康复治疗的伟日,很快就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回到了课堂。据目前反馈的信息,相比之前,伟日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他的父母也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创造财富。
一直以来,作为“福康工程”公益项目的肢体畸形矫治手术的定点医疗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都在致力于帮助贫困家庭的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今年,“福康工程”公益项目与脱贫攻坚深度结合,将重点放在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其中就包括罗霄山片区。
聚沙成塔,为残疾患儿康复治疗汇聚更多爱的力量
把为残疾患儿提供手术矫治及康复治疗当做首要任务的同时,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还在忙着为残疾儿童感受社会温暖创造更多机会,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奉献爱心、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搭建交流的平台。
在医院接受康复救治的残疾儿童,大部分来自福利院和贫困家庭。虽然有了“明天计划”和“福康工程”公益项目的资助,孩子们医疗费用免去了,但家庭温暖的缺失和家庭经济收入有限,这些都限制了孩子们得到更多关心和照顾的可能。“对于这种情况,医院的医护人员会纷纷施以援手,但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壮大我们献爱心的队伍。”谈到此事孟令娆感慨地说,“起初只是发动医务人员、我的朋友献爱心,后来朋友的朋友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也参与到其中。”
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周边的爱心企业也都知道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有一群残疾患儿需要关爱,于是就有爱心企业陆续主动找到医院提出来看望孩子们,献出爱心。
现在,每逢佳节,尤其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都会提出到院里来看望孩子们。来之前,他们会主动向医院询问,孩子们需要些什么?医院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心愿和实际需要提出买些零食、生日蛋糕、水果、鞋子、衣物、玩具、书籍等物品。
近年来,由于有意献爱心的企业越来越多,医院搭建了平台,时常会组织几家企业一同举办文艺慰问演出。演员有来自社区的爷爷奶奶、有来自校园的同学们、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爱心员工,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新疆舞蹈、藏族锅庄舞、陕北民歌……每个节目都很受孩子们欢迎,有时孩子们和家长也会参与其中。
至今让医护人员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联欢中,一位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的残疾儿童唱的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孟令娆回味着说:“在那稚嫩的嗓音中,你能听出很丰富的感情,有喜悦、有激动,更多的是一份感恩。”
在接受捐赠时,医院态度很明确,不接受任何捐款,只希望提供孩子所需。可以说,医务人员为此做出的努力是不计报酬的。谈到做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芦文彬表示:“企业奉献了爱心,履行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党和国家有了感恩之情。能够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让我们的工作价值得到了凸显。”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