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幸福的笑容爬上眼角眉梢

时间:2020-08-0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柳 旭 通讯员 雷玉峰

  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西南15公里有一个“大院”,这里的居民都是特殊困难群众,有的身体残疾,有的智力残疾,有的患有精神障碍。在他们过去的生活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不如意,但自从住进“大院”里,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2018年,衡水市进行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探索,冀州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兜底保障与集中供养一体化的思路,对乡镇闲置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了占地30亩、有住房110间、可容纳200多人的供养中心,对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两年来,共有139名特殊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专业化的照料服务。

  饭菜有滋有味,房子冬暖夏凉

  周村镇东马庄村49岁的李庆超智力残疾、单身一人,入住中心之前,经常是做一顿稀饭吃一天,要不然就是馒头就着白开水,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入住后,中心结合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科学营养地搭配一日三餐。早上,馒头和小米粥,外加一个煮鸡蛋;中午,打卤面、肉包子、饺子、焖饼、米饭,主食不重样;晚上,稀饭和馒头,外加各种炒菜。

  “在家里可吃不着这个啊。”李庆超说。工作人员介绍,入住中心不到一个月,李庆超的脸色就明显变好了,现在还经常跳广场舞。

  西王镇东吕津村的陈有才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患有青光眼,在家做饭看不清东西,经常被烫伤。入住中心的第一天,就赶上了吃饺子,干净好吃还不用自己做,他连声称赞党的政策好,说自己住进了幸福乐园。

  冀州镇小齐村的李树旺患有哮喘,几年前又因车祸致残,在屋里生火做饭对他就是一种折磨。再加上家中长期不打扫,墙壁黢黑,屋内满是尘土、蚊蝇乱飞,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来到中心后,房间墙壁洁白,地暖舒服又环保,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坐在屋里,明媚的阳光从玻璃窗透进来,让他心里也亮堂堂的。

  为了让行动不便的院民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安全,中心在所有房间都安装了不锈钢扶手,还配有呼叫器,有紧急情况只要一按,工作人员随叫随到。

  服务耐心细致,医养全程护航

  徐庄乡淄村的闫爱琴患有精神障碍,丈夫几年前去世,女儿智力发育迟缓。过去,闫爱琴经常在垃圾堆里捡别人吃剩下的东西,长期不洗衣、不洗澡的她,头发像乱草,身上异味很大。

  入住中心后,闫爱琴不仅享受到了周村镇精神病医院和冀州区职工医院的医疗资源,还有中心的精心护理,现在的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头发定时修剪,衣服定时换,人胖了,话多了,也变得开朗了。

  门庄乡赵庄村的冯瑞菊因为脑瘫手脚不能动,加之吞咽有困难,吃顿饭都费劲。她说话别人听不懂,就着急地大声嚷嚷。来到中心后,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提供服务,一口一口慢慢给她喂水喂饭,不嫌脏不嫌累,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

  中心还为突发疾病的院民开通了绿色诊疗通道,对接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实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保障”。

  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一新

  为了让院民有家的感觉,从2019年4月开始,冀州区民政局每季度为中心的特殊困难群众举办一次集体生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与祝福。

  为了进一步丰富院民的日常生活,中心还配置了健身器材、活动室、图书室等,院民经常在一起健身锻炼、唱歌唱戏、看电视听广播,还时常会有文艺团体来演出,特殊困难群众过去那种独自居住、没人交流、空虚寂寞的生活状态一去不复返。

  天气好的时候,工作人员会陪着有行动能力的院民散步,看蓝天白云,看红花绿草。重度残疾院民行动不便,在室内时间长了容易闷得慌,冀州区民政局的干部一有时间就来中心陪他们聊天解闷。

  住在中心,温馨优美的居住环境,营养可口的一日三餐,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让特殊困难群众心情舒畅,幸福的笑容从他们的心底爬上了眼角眉梢。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