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蕴
“从1月29日至2月8日,每晚12个小时,通宵加工生产口罩!”上海市第2420号公益基地益路同行公益促进中心周蓉的志愿招募令一发出,就引来志愿者争先恐后的报名。
1月28日,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的一家口罩生产商接到了政府紧急征用2500万只一次性口罩的任务,但春节放假,工人回家,产能告急。出于职业敏感,周蓉觉得要做点什么。她马上想到可以在“公益上海”平台上招募志愿者当“临时工”。“11天,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200多名志愿者,能招到吗?”起初周蓉有点担心。但两天后,名额爆满,还有很多人想申请。报名后台的管理员由3人增加到了12人,才能及时回复、筛选报名志愿者的信息。周蓉说:“担心是多余的。”
从1月29日起,每天晚上7时,周蓉和志愿者们准时出现在口罩厂大门口。点名、培训、消毒,穿上一次性防护服,戴上帽子、鞋套、耳塞,20名志愿者在她的带领下进入机器轰鸣的车间,成为“临时工”。口罩成型、断切、耳带焊接、包装……车间内,每一台机器都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志愿者们紧跟节奏,完成每一个口罩的生产质检、装箱、封箱等工作。这些人中,有夫妻、有听障人士、有大学生,还有餐厅后厨、外企白领、记者……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聚在这里。
每天都会有一群没有报上名而直接“冲”到工厂的志愿者。陈宁洁和男友就是看到招募信息后,直接开车赶到口罩厂的。“那天等了1个多小时,周蓉终于放我们进去了,”陈宁洁说。施伟铭和爱人就没有陈宁洁那么“幸运”了。“没事,我们等着,谁累了,我们去替换他们。”面对周蓉的劝说,施伟铭翻来覆去就这么一句话。他觉得这么多岗位,总能干点儿什么,早在几天前,施伟铭个人募捐了20万只口罩发往武汉。倔强的施伟铭终于等来了给口罩装箱的活儿。
虽然每天在一起工作,但都戴着口罩,彼此的面容并不熟悉。 11天的奋战结束了,他们说等春暖花开后再相约,看看脱掉口罩后那一张张温暖的脸。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