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63岁的王明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对他来说,8平方米的夹道房是生活的全部空间,一张床、一把椅子、一个书桌是屋内能放得下的仅有的家具。老人患有心脏病,并伴有耳聋,生活十分困难。今年初,椿树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社工入户走访后,协助老人办理了低保,帮他申请了公共租赁住房,还为他链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
王明老人生活的改善,是西城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开展救助帮扶的一个缩影。2017年,北京市出台《体球网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精准救助试点的意见》,提出以区低保中心为基础成立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并在街道(乡镇)统筹设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西城区作为全市试点,率先完成全区15个街道的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建设,统筹社会救助政策,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由“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会救助队伍,成为困难群众救助帮扶路上的“提灯人”。
三社联动 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
在社会救助领域,“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是一项创新举措,没有先例可循。怎样更精准、更高效、更优质地打造好这个困难群众的“保护所”,西城区民政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做好这项百姓关注的工作,西城区民政局积极搭建区级资源整合和信息统筹平台,依托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协助各街道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合理合规引入社会组织承接运营,要求各社会组织以摸清困难群众底数为基础、以科学评估为起点,开展精准救助,提升救助效果,落实困难群众个案帮扶的具体工作要求,建立责任划分明晰、需求反映及时、资源统筹顺畅、综合施策有效的协调联动救助服务格局,确保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据西城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刘涛介绍,目前,有悦群社会工作事务所、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仁助社会工作事务所等5家社会服务机构承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运营工作,共有34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开展。
记者了解到,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服务对象包括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罹患大病或因遭遇重大变故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等困境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目前,各服务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充分利用‘三社联动’机制,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及时回应了困难群众需求。”刘涛说。
一所一品 各显其能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今年4月,在月坛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一声“我想上厕所”打破了午后的宁静。社区居民张辉坐在轮椅上,脚部严重溃烂,身上还带有导尿管。年过半百的张辉,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自身没有经济来源。妻子又被诊断为运动神经源损伤,生活无法自理。夫妻二人可谓困难重重!
看到这一情景,月坛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张辉送至医院就医,帮助他申请了低保和救助金,为他办理了残疾等级鉴定及残疾人证。同时,将张辉纳入入住福利机构补贴福利范围,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整个救助过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一直陪伴左右,实现了“专人社工负责,一人跟踪全程”,加强了救助工作的连贯性和精准性。
“陪伴式救助”模式是月坛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工作特色。据介绍,目前西城区15个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均结合各街道区域发展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打造“一所一品”救助服务品牌。例如,什刹海街道将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纳入“海益汇”爱心平台,注重培养帮扶对象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展览路街道在精准救助帮扶对象的同时,把家庭成员支持性帮扶也列入工作范围,让家庭成员更好地为帮扶对象服务。广外街道积极链接地区慈善力量,让“春芽助学”等成为地区救助品牌……15个服务所各显其能,广泛链接资源,积极创新发展,展现专业力量,实现了精准帮扶、有效帮扶。
因人施策 个案帮扶让救助更精准
有“个性发展”也有“共性目标”。记者了解到,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主要围绕强化主动发现、开展需求评估、实施救助服务、提供资源链接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主动接触和了解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困难线索和救助需求;对辖区内困难群众逐户开展入户探访和政策宣传,全面评估和掌握困难情况和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一档”原则,建立精准救助工作台账,逐人逐户编制救助帮扶方案。同时,及时将困难群众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社会单位和慈善组织,协助困难群众链接救助帮扶资源。
家住牛街街道的吴大爷和老伴郭大妈,都是视力一级重度残疾人。吴大爷因腰椎间盘突出无法长时间站立,郭大妈自2018年患上痛风便走路困难,几乎不出门。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社工上门与老人耐心交流,认真给老人讲解政策,了解老人的真实需求,请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老两口定期提供居家巡视服务,帮老人缓解了生活难题。
西长安街街道的小瑄患有先天习惯性髌骨半脱位,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了解到小瑄很想找份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后,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社工迅速协助小瑄办理了残疾人证,并联系区残联社会就业服务所、西长安街街道就业援助中心等机构,帮助小瑄找到了一份居家外呼客服工作。
白纸坊街道有一个“人户分离”的破碎家庭,没有正式工作的父亲带着智力二级残疾的女儿小佳暂住在延庆。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社工们每次都驱车100公里来到延庆,实地巡视走访父女俩的生活。除了基本的帮扶救助,社工们还为他们链接了政策支持和相关补贴,帮助他们申请并入住公租房,小佳的学习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中。
…………
15个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开展工作近一年来,像这样的精准个案帮扶达到了330户。同时,各服务所还为近9000户社会救助对象建立了详细的帮扶台账。因人施策,分类施保,综合考虑困难群众家庭类型、致贫原因、自有资源、需求特点等因素,提供精神慰藉、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不同类型的精准救助服务,做到服务目标科学、服务痕迹可查、统计数据明晰、救助成效明显。
“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指导中心和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有利于统筹社会政策实施,整合救助资源,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有效供给。”西城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副局长王建说,“作为民政工作的延伸,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将继续扎根于困难群众当中,做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底数准确清晰、救助响应快速有力、救助措施精准到位,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来抓。”
(本文所有救助对象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