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互联网公益慈善:包容普惠 共同发展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在乌镇举办

时间:2019-10-2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10月21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在浙江乌镇举办,“互联网公益慈善”首次成为大会论坛的组成部分。

  论坛以互联网为桥梁,以公益慈善为纽带,来自中外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智库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探讨如何走好未来互联网公益慈善之路。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巡视员 李 波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公益慈善政策制度

  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作为普惠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促进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逐步建立健全规范、引导互联网公益慈善特别是网络募捐发展的制度机制,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已经实现了慈善募捐方案备案全国“一网通办、一网可查”,还先后公开遴选了两批共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务。为加强对平台的事中事后监管,民政部出台了行业标准,并持续做好舆情监测、日常巡检和投诉举报受理,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

  互联网公益慈善发展迅速,传播快、效果好,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下一步,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公益慈善政策制度,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更紧密地结合;探索建立互联网公益慈善全口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发展趋势;加大对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宣传表彰力度;支持引导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创新发展和发挥作用;切实做好行业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确保互联网公益慈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孙宏建

  让互联网公益慈善成为爱的海洋

  体球网主席强调,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为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发挥社会组织独特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汇聚社会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

  为让更多的港澳台大学生亲身体验内地(大陆)互联网的发展,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创新成果,基金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港澳台大学生内地(大陆)网信企业实习;为推动网络安全人才建设,基金会连续四年开展了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和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评选;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减贫合作,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网络扶贫专项基金,组织知名网信企业与部分深度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为不断提高藏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基金会开展了双语手机捐赠公益项目,帮助藏区部分贫困农牧民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他们切身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红利;为动员网民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推动人人公益理念,基金会发起了“9+1我们一起过大年”项目,在短短7天内筹款近300万元,精准帮扶了河北、贵州两省3264户贫困家庭,话题阅读量达5.6亿,在网上掀起了传播“善动力”的热潮;为解决贫困地区隔代贫困问题,基金会与中国SOS儿童村协会共同开展了“事实孤儿我想有个家”公益募捐项目,针对“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的孤儿、类孤儿进行精准帮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将与社会各界一道,抓住机遇,为推动“互联网+”公益慈善贡献力量和智慧,让互联网公益慈善成为爱的海洋。

  腾讯公司副总裁 陈发奋

  用科技连接信任 共建公益新生态

  纵观中国公益慈善版图,数字化无疑是最亮眼的一抹色彩。从汶川地震后网络捐赠的兴起,到“冰桶挑战”“99公益日”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涌现,再到慈善法的出台,一个互联网慈善的中国样本已经逐渐形成。

  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腾讯很早就认识到,践行社会责任、助力公益事业的最好方式,就是既能充分响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又能有效调动自身的核心能力,即互联网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

  “99公益日”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腾讯特色的互联网慈善案例。自2015年由腾讯基金会牵头发起至今,“99公益日”已经举办了五届,每届都会刷新网络捐赠纪录。例如,“99公益日”用户捐赠人次从2015年的205万人次增长到今年的超过4800万人次,筹集善款总额则从2.28亿元增长到24.9亿元,短短五年实现十余倍的增长。

  比捐赠人次和数额更可喜的是,今年参与“99公益日”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也双双破万。这意味着,“99公益日”不但激发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慈善热情,还帮助越来越多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等彼此连接,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在慈善法的保障下,共同构建起互联网慈善的新生态。

  通过生态共建,社会信任得以巩固,向善之风得以蔚然。通过生态共建,民间公益慈善与国家主流议题得以同频共振,形成互动互补。这种生态效应的一个生动诠释是,今年“99公益日”期间,全国有30个省份的主流慈善组织依托腾讯公益发起扶贫动员,互联网慈善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

  另一个“腾讯式扶贫”的案例是“腾讯为村”计划。“腾讯为村”的前身是十年前一个名叫“筑梦新乡村”的项目。随着项目推进,我们认识到,帮助乡村脱贫不仅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仅靠直接的物资捐赠无法根绝贫困。在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连接是“造血”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腾讯为村”应运而生,根据乡村治理和发展的需求,支持村庄定制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支持基层党组织打造手机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满足党务、村务、商务、事务和服务等需求。五年来,已有全国29个省份的1万多个贫困村和超过250万村民,在“腾讯为村”平台建立了数字家园。在这里,村务公开、党群交流、技能培训、生意对接,甚至联络感情,都在一触之间。

  这两个案例遵循着同样的内在逻辑:用科技连接信任,共建公益新生态。像这样的案例,腾讯还有很多。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越来越坚信,对互联网的善用,将为公益事业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社会信任构筑坚实的土壤。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 羽

  赋能 创新 人人参与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赋能。在互联网企业,我们会把很多事情当成产品来运作,包括公益。我们更喜欢用做产品的方式去做公益,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赋能公益,从而降低公益成本,提升公益效率。

  2016年,我们面向全国发起了一个叫“头条寻人”的项目,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互联网赋能公益的项目。它借助“互联网+”的精准地域弹窗技术,对寻人和寻亲信息进行定向地域推送,来帮助家属寻找走失人员,也帮助在救助管理机构的疑似走失人员寻找家人。

  在互联网时代,可以用秒来度量一次成功的寻人信息传递,这在以前恐怕是不能想象的。在这样的高效率下,截至今年7月,“头条寻人”成功找回了超过一万名走失者。

  只有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公益,才能真正让公益项目实现高效率、大规模、可持续。

  第二个词是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壁垒,为社会各界参与公益创新提供了新的通道和新的思路。我们观察到,互联网公益的杠杆效应被激活,新理念、新玩法、新的社群关系不断涌现,创新者正在利用互联网改变行业、改变社会。

  在网络扶贫方面,我们发起了“山里DOU是好风光”“山货上头条”“三农合伙人”“扶贫达人”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别于以扶危济困为主、以捐赠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公益项目,而是通过更创新、更有科技感的方式,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公益的机会,赋予了人们更多改变世界的能力。

  第三个词是人人参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公益的生态一直是“小众慈善,大众围观”。正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壁垒,通过技术和产品,在规则和模式上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及。

  例如,今年六一儿童节,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一同发起了“圆梦精灵图书馆”计划。“今日头条”用户在线上就可以参与到计划中来:通过公益产品“圆梦精灵”,用户将自己的阅读时长等线上行为转化成实体的书籍和学习用品,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创造出温暖的价值,零门槛的参与方式充分调动了用户的公益热情。

  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朱卫国

  从资源布施到数据赋能

  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与电力平行的基础设施。数据智能正在重构社会分工与协作,公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数字公益的实践者和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阿里巴巴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完善公益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一,公益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数字技术正在从电商、搜索、社交,向制造、教育、医疗、金融、公共治理等全方位渗透。拥抱数字技术已成为各领域的不二之选。与第二部门相比,公益慈善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差距很大,亟待在数据沉淀、计算能力、算法智能、平台组织以及数字化监管等方面夯实基础,制定专门政策予以引导。

  第二,鼓励运用数字商业的动能,实现公益的目的。前不久,支付宝发起的“蚂蚁森林”获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一个基于支付宝平台的公益创意,可以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中国西北的荒漠种下1亿棵树!这体现出数字商业驱动公益的强大动能。互联网公益政策应当积极鼓励和倡导这种具有跨界张力的商业向善机制。

  第三,培育新的公益组织形式——公益平台。数字技术催生出超越工厂、公司的新的组织形式——数字平台,从而实现了海量主体与资源的超级链接。目前,这种组织形式在经济领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公益慈善也依托数字平台实现了信息发布、众筹、供需对接等功能,但如何依托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实现公益组织结构升级,培育出属于第三部门的公益数字平台,是相关部门需要组织力量攻关的问题。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沈 鹏

  用移动互联网助推全民公益时代到来

  公益与慈善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互助救济,到中国古代的兼爱施舍,公益与慈善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成长,伴随物质富裕日趋完善。今天,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高效的社会结合,还为增进社会的包容性与弹性做出了贡献,正成为每个具有道德感的人的刚需,日益从他者需求转化为自我需求。

  水滴公益的初衷,就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给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基础之上:用移动互联网赋予人类的新手段,把千百万普通人零散、微小的善心汇聚在一起,让它们随时随地绽放。自201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水滴公益联合60余家公募基金会,整合公益机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资源,在大病救助、教育助学、扶贫救灾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短短一年多时间,水滴公益平台筹得善款近2.8亿元,跃居互联网公益平台TOP3。同时,水滴公司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水滴筹,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家庭。截至2019年9月,这个平台累计筹款达235亿元,近2.8亿人参与救助,产生了超过7.5亿人次的爱心赠与行为。

  在民政部和网信办指导下,我们还积极参与新时代社会慈善体系建设,为《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出台提出意见,为促进公益慈善行业平稳顺畅开展业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携手相关平台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倡议书》,切实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便利,真正把微公益、微慈善,做成全民公益、全民慈善,应该是未来社会公益与慈善发展的重要方向。“水滴”作为这一事业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未来将更加努力,也期待通过这次研讨,形成更多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规划、帮助和指导。

  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 屈翠容

  以创新推动互联网公益普惠发展,弘扬网络正能量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全面数字化的新时代。线上线下的强大网络,不但让我们可以零距离贴近消费者和年轻人,激活他们的公益热情,同时也搭起了我们和他们沟通的桥梁,引领正向价值观,弘扬网络正能量。

  首先,我们要通过数字化赋能精准扶贫,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扶贫攻坚和环境保护等公益问题,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发展红利。

  以百胜为例,我们积极利用数字化资源,长期支持扶贫,回报社会。我们探索了“信息化扶贫”。去年,必胜客启动了 “扶业计划”, 助力精准产业扶贫。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的黑松露产业是第一个帮扶目标。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当地农户的采摘方式破坏了野生黑松露的生长环境。百胜联合当地政府和专家,对农户进行线上线下指导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采摘技术。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当地的供应链管理技能,以实现云南黑松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肯德基推出了可循环餐篮,并在“世界地球日”启动了“这个餐篮很种草”的公益项目。我们依托线上线下渠道,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消费者通过扫码,助力内蒙古超过100万平方米的草原修复,为保护草原环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结合时代和年轻人的需求,用“融合创新”的形式弘扬正能量,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

  比如,我们与国家博物馆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国宝“活”了起来,与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近距离互动。在全国各地推出了文化感十足的肯德基“国宝耀中华”主题餐厅,让国宝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后,体球网互联网普惠发展,我非常认同在全球化的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只有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和共赢,勇于创新,整合资源,我们才能共创、共享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共同体。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百胜线上线下的流量,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进来,传播爱与正能量;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戚学森

  认清“互联网+”环境特点,助力中国慈善事业稳步发展

  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给慈善事业插上了翅膀,促成了近几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公益慈善理念,更深入地整合慈善资源,更精准地对接慈善供求,更有力地强化慈善组织联系。互联网为我们打造了困境群众求助社会的平台、慈善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平台、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组织的平台、慈善组织合作发展的平台。这些平台有效地连通了碎片化的需求与资源,为慈善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极大地推动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在这一融合与推动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目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年度筹款总额中,已有超过60%的比重来源于网络募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型承载工具的双刃剑作用,做好政策导向与危机预防工作。其间,慈善组织尤其要注意加强公益项目的品质把控,防止公益项目的碎片化和随意性。不仅要将每一个公益项目做精做透,更要适应互联网的需求与特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打造诚信慈善,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对此,我们期望能够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慈善工作的培育和引导,可以在目前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互联网平台的数量。在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把资源向基层延伸,可以特别针对基层小微慈善组织的需求,出台政策,支持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小微慈善组织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慈善工作信息的公开力度,让慈善工作更具有温度,更具有透明度,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活动的监管与服务,促使慈善活动合法有序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保障我们的慈善事业稳步快速成长。


记者观察:“互联网+”,如何让公益慈善更暖

本报记者 高一村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0%以上,网民规模已超过8.5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公益慈善的重要推动力量。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公益慈善事业的传统运作模式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也是始料未及的。

  10月21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探讨的就是:未来互联网的科技创新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创新如何相互激发?在深度融合中,科技向善的力量怎样助力公益慈善更加暖心?

  善意互联,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983年,我第一次回到祖国,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1993年,当我到国内开展公益项目的时候,大家对于公益的认识还在起步阶段,当时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向不同的人解释为什么要做公益。”青年成就(中国)创始人兼董事长周保罗在论坛发言中这样描述自己经历的中国互联网和公益的过去。

  曾经的互联网与公益各自走在自己的发展轨道上,近几年的成长速度和融合发展却令人惊奇。2016年,慈善法开启互联网公益时代。2018年,民政部依法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1400余家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公益慈善超过84.6亿人次,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2019年,第五届腾讯“99公益日”共筹得善款24.9亿元,4800万人次参与。正如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在致辞中所说,“互联网公益慈善已成为现代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形式和最鲜明的特征。”

  一滴水看起来很少,聚在一起就能变成大江大河。越来越多普通人零散、微小的善意通过开放透明的互联网汇集在一起,凝聚成伟大的公益力量。水滴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鹏在发言中说:“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便利,真正把微公益、微慈善做成全民公益、全民慈善,应该是未来公益慈善发展的重要方向。”

  玩游戏、捐步数、在线支付、参与话题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益行为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着普通人的思维,开始让公益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羽演讲时说:“这些参与方式已经融合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景,简单有趣,随手可做,这在传统的公益生态中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公益最大的推动力,就是让公益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参与。”

  跨界创新,探求科技向善的未来

  平均年龄21岁的公益团队,3年时间,1000名语训师,600名困难家庭言语障碍者,98%的语音恢复率。

  “‘倾音’的初衷是帮助贫困的言语障碍者能好好说话,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三种力量:专业、公益、互联网。”年轻的95后公益人杜心童跟与会者分享了一个青年人运用互联网技术去践行自己公益理想的探索。

  互联网思维正在重新构建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受助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的连接沟通方式。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借力数字技术持续创新,跨界合作,探索科技向善的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融合跨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显著特征,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公益融合创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井顿泉在演讲中强调。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发奋在主旨发言中说:“对互联网的善用,将为公益事业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社会信任构筑坚实的土壤。”

  面对技术的双刃剑,如何理解科技向善?在趣头条副总裁苏静看来,“内容向善就是科技向善。渠道下沉,把优质的内容覆盖到存在数字鸿沟的地区,通过优质的内容为用户传播正能量。”

  “中国的慈善组织正在拥抱这场数字革命,探索如何能够有所作为并发展慈善文化,这也是联合之路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世界各地的慈善机构都在实践如何在跨部门合作中建立信任和获得支持。”全球联合之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在演讲时说。

  目前,互联网公益慈善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探求中寻找未来无限的可能,这也许正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现场随记:让公益慈善“因网更兴”

本报记者 程 楠

  10月16日,记者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满街尽飘桂花香,青砖白瓦马头墙。随着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临近,本已过了旅游旺季的乌镇再一次热闹起来。

  会场外一片悠闲自在。会场内,处处体现出5G时代的方便快捷:出入查证,外加人脸识别,被围观的5G巡逻机器人首次参与安保工作。

  “媒体19号报到,你来这么早干啥?”

  “来彩排的,我们中国社会报社不光是媒体,也是本次‘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的协办方之一。”媒体记者身份的我,因会议相关规定被拦截在外,只有亮出协办单位工作人员这一身份,才得以入场。

  记者的本职工作简而言之就是报道新闻,但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人。会议的协办与新闻报道,两种角色相互切换,让我更要全力以赴。

  一方面,作为协办者,会前三个月,在主办方民政部的召集下,协办单位多次碰头,实时沟通,力保大会顺利召开。从确定主题到细化流程、从邀请嘉宾到媒体宣传,从现场布置到反复彩排,每个细节都对“专业”二字做了完美的诠释,三家协办单位各司其职、群策群力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作为记者,全媒体时代到来,记者与编辑都面临新的挑战,唯有默契配合,无缝对接,才能给读者最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确保第一时间发布,小伙伴们创建了“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工作群,开辟微博热点话题,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无一落下,文字、图片外加短视频,更是为论坛提供多种报道形式,助力公益事业。

  当互联网遇到公益慈善,必定会擦出璀璨的火花。我们期待,借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契机,公益慈善将“触”网而变,因网更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0.2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