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妤
“她一生辛劳、勤俭持家,她善良、正直,始终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她是丈夫携手为伴的好妻子,是子女爱戴的好母亲。”8月26日下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殡仪馆的守灵大厅,叶春燕向来宾模拟主持了一场告别仪式,送别的是一位90岁的老人。这是张家口市首届殡葬公众开放日活动的一个环节。
张家口市殡仪馆坐落于市区东南部,承担着主城区及周边乡镇近100万人口的殡仪服务工作,是国家一级殡仪馆。
在张家口,每年约有1.7万名逝者在全市14个殡仪馆火化,张家口市殡仪馆为其中四分之一的逝者提供殡仪服务。
“我在殡仪馆做主持”
“我是张家口市殡仪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年轻人。”叶春燕说。
2008年,叶春燕在网上看到殡仪馆招聘殡仪服务员的信息。“我天生胆子大,琢磨着可以试一下。”叶春燕回忆入行时的情形。
阳光爽朗的叶春燕顺利通过了面试,进入张家口市殡仪馆工作。同年,单位就组织大家去外地学习殡仪主持。
“起初,馆里的告别仪式基本没有主持词,仪式就是引导家属绕灵一圈三鞠躬。”对于这种简单的告别模式,叶春燕萌生了要改变它的冲动。
“家属对逝者的感情,我们要替他们表达出来。”于是,叶春燕和同批入职的年轻人一起尝试在主持环节加悼词,讲述逝者的生平事迹。
在叶春燕看来,每一场葬礼都应有所不同,葬礼是对逝者一生最好的总结和回顾。
不只是叶春燕,同样身为80后的王雨辰也深有同感,在张家口这个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古城,人们对待葬礼的需求正在转变。
在王雨辰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年轻人的葬礼令她印象深刻。
逝者是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值事业上升期,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葬礼的当天,逝者的家人都来到了告别仪式现场,他的猝然离去让整个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
王雨辰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一边是家人用手机播放着逝者生前与孩子嬉戏的视频,一边是躺在冰棺里不再有任何回应的冰冷遗体。
“那时馆里还没有安装播放视频的多媒体设备,第一次遇见家属自己制作好逝者的生前回忆录带到告别仪式现场播放。”王雨辰说,“这释放了一个信号,人们的治丧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为了应对多样化的治丧需求,张家口市殡仪馆在2016年开始动工新建殡仪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余元,建成了23个多种风格、不同规格的综合守灵厅,并于2019年8月6日正式运营,可为每个治丧家庭提供守灵和遗体告别服务。
“那场告别会用了很长时间。” 王雨辰回忆说,“那时我也刚刚成为母亲不久,看到四五岁的孩子来到告别仪式现场,我难以抑制自己悲伤的情绪,陪着默默流泪。”
从2009年起,王雨辰开始主持葬礼,平均每天要主持三四场,这一干就是10年,对死亡的理解也就比常人更超脱。
如何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王雨辰在孩子的爷爷去世时,给孩子打过一个比方: “生命就像花草树木一样,会生长发芽,会变得很茂盛,最后也会枯萎凋零。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说完这些,王雨辰轻声问孩子:“你懂不懂?”
“我懂了,妈妈 。”孩子的回答让母子之间对生死的理解达成了一种共鸣,生命既会绚烂也会凋零。
他是民政系统殡仪服务专家库成员
武占雄是张家口市殡仪馆的老师傅。
1991年,武占雄到张家口市殡仪馆从事遗体整容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转眼就是29个年头。
在张家口市殡葬业内,武占雄是数一数二的整容专家能手,也是民政系统殡仪服务专家库成员。不善言谈的武占雄常对徒弟们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最难修复的是非正常死亡遗体。” 武占雄回忆起前不久发生在家门口的一场化工厂爆炸事故。2018年11月28日凌晨,张家口某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20多人死亡。
“我们到达事故现场,已经无法从面容分辨出遇难者身份,只能尽快地将遗体抬回殡仪馆妥善处理,通过提取遇难者的DNA进行身份识别。” 面对这一例例非正常死亡遗体,武占雄和馆里的同事克服内心恐惧,不惧化学物品二次爆炸的危险,深入事故一线,将遇难者的遗体抬回殡仪馆。
“最令人惋惜的是因生活、感情不顺而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占雄说。
记得2008年的一个冬日,遗体管理组接收了一位坠楼身亡者,家属从外地赶来要见逝者最后一面。接到电话通知后,武占雄马上赶到单位,认真仔细地对遗体进行整理缝合,尽量恢复原来的面貌。
修复完成后,家属对武占雄的遗体整容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而武占雄的心里,却在为正值风华正茂就凋谢的生命深深叹息。
今年张家口举办首届殡葬公众开放日活动,更让武占雄坚定了在殡仪馆、公墓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除了生死之外,其余的都不是大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年轻人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以后我也会和你融为一体”
2012年,孟玲雪来到张家口市人民公墓西祥园当业务员,工作至今已满7年,公开日这天她是公墓环节的讲解员。
张家口市人民公墓始建于1991年,是经河北省民政厅、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审批的经营性公墓,下设东安园、西祥园两个墓园,两园共计安葬骨灰4万余例。
说起西祥园的节地生态安葬墓区,一位老人的故事令孟玲雪至今难忘。
2016年的一天,一位衣着整洁、很有精气神的老人走进业务大厅,要为老伴选墓地。
“一般来说,上了岁数的老人为自己的老伴选墓地都比较保守,多数会选择保留骨灰的传统墓穴。而这位老人不同,他的思想很开明。” 孟玲雪说:“他选择的是节地生态安葬不保留骨灰的方式,卧碑的下面没有水泥构建的墓穴,骨灰坛是可降解的,直接深埋到土壤里,数年后骨灰就和大地融为一体。”
这位老人特别支持国家大力倡导推行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深深理解孟玲雪和她同事的工作。
“有这种思维的老人比较少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 在聊天的过程中,孟玲雪感觉到他和老伴非常恩爱。
“这位老人讲起他们年轻的过往时,脸上会泛起幸福的光芒,还说百年后他也来这里陪老伴,到时候骨灰坛也要选择可降解的,这样他们的骨灰就可以合在一起,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
孟玲雪至今还记得老人在老伴骨灰落葬时说的话:“以后我也会和你融为一体,你看,这旁边都是花花草草,环境优美,我们还能在一起,将来我们就在这里看看风景,好像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
“现在想想心里还挺堵得慌。” 孟玲雪说,“张家口市首次举办殡葬开放日活动,很多市民是第一次来到墓园,见证了一场特别的生命教育。我们每天在这里工作,见过太多生命的离去,更加感到生命是很脆弱的,活着一天就要开心一天。”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