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历年全国两会报道,“社区”都是高频词,与此相关的话题每年都会成为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服务居民、造福居民是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决定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城乡社区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展现我国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本报今日推出特别策划,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着眼社区居民生活的变化,尝试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城乡社区是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健全三个机制 优化社区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
本报记者 祝 闯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看来,目前,我国社区服务还存在多方沟通不顺畅、社区或物业公司履职不到位、社区考核不严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机制。
在调研中,朱晓进发现,社区服务和管理主要涉及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与业主等主体,本应按照章程制度形成“同管共治”工作格局和治理合力,但在现实中,由于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产生矛盾。同时,还存在少数小区物业公司面对违章搭建、违法装修等行为,以没有执法权为由,既不主动劝阻,也不向社区或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寻求解决方案。因此,业主会认为社区或物业公司在维护业主整体利益方面履职不到位。此外,一些社区在小区管理考核方面标准不明晰,造成了少数小区物业公司不能及时高效提供应有服务。例如,房屋漏水、污水管道堵塞等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小区内乱停车造成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
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园,社区的问题还得靠多方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对此,朱晓进在提案中建议,健全三个机制,实施三个提升工程,以优化社区服务。
健全各方互联互通机制,大力实施互信度提升工程。以党建为统领,完善社区小区党建联建平台。在街道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以属地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开展社区小区党建共建联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共同治理的工作体系。以组织为保障,完善社区小区共同管理平台。例如要研究试行社区物管机构的设立工作,可由社区物管机构牵头负责辖区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同时,加快推进业主自治体制建设,将业主大会和业委会建设纳入社区服务的监督指导中。以对话为纽带,完善治理多方互动交流的平台。社区要全面落实业主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既关注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的意见,又倾听业主的心声,共同维护各方利益。
健全突出问题解决机制,大力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拓宽信息收集渠道,进一步明晰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职责,建议通过居民意见箱、专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注重收集有效信息,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强化部门联动意识,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坚持定期召集由相关部门、社区居委会和业委会等共同参加的会议,协调解决相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大规范处置力度,对于违章建筑管控等问题,小区物业公司要坚持做好违建者材料运输的制止工作,并配合城管、住建等部门做好处置工作。对于开发商遗留问题等,可尝试通过“大调解”“流动法庭”等形式,依法快速处置,有效提高工作执行力。
健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大力实施满意度提升工程。分类制定考核标准,建议乡镇(街道)、社区结合所辖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分层分类制定社区和小区管理考评细则。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各街道、社区要牵头做好常态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整改工作。有效利用考核结果,将其与评优评选、收费管理等挂钩。比如,对小区物业公司,可试行服务企业信用“黑名单”等制度,有效提升社区治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满意度。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全新生活环境——
让居民住上好房子开启好日子
本报记者 柳 旭
2020年5月,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28个乡镇、81个村的6000多名群众从世代居住的大山深处搬出来,住进县城最大的集中安置社区——沐恩邸社区,开启了全新生活。10个月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几名社区居民。
今年45岁的沙马科日早在2013年就从老家特口甲谷乡扭普莫村来到昭觉县城,他告诉记者,在老家,由于土地贫瘠,粮食收成不好,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不让孩子再过和自己一样的日子,他下定决心,日子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住在村里,从家到学校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娃儿读书不方便。”沙马科日说,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他于2013年到昭觉县城租房子,让孩子在昭觉县东方红小学上学,他和妻子在县城陪读。
“当时,我们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平房里,每月房租200元,我在县城的宾馆当保安,每月有800元收入。”沙马科日说,去年,他们一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沐恩邸社区,告别了租房生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房子两室一厅,有75平方米,孩子也有了独立的房间。
住进社区后,沙马科日不当保安了,在社区找了一份公益岗的工作,负责收集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社区,每月有500元补贴。不久前,他的妻子在昭觉县第一初级中学找到了一份在食堂的工作,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2000元收入。
“目前家里的收入主要用在孩子教育方面,我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沙马科日说。
接听记者电话时,古比金牛正在社区的“彝绣工坊”里飞针走线。作为3个孩子的妈妈,她非常羡慕现在社区里的孩子不出大门就能上幼儿园,在社区附近就能上小学、上中学,还能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不会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
古比金牛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哈甘乡麻吉哈呷村,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初三毕业后,她就辍学在家干起了农活。一亩地、一头猪、一头牛,这就是家里的全部收入来源。
搬进沐恩邸社区后,听说社区里开办了“彝绣工坊”,她立即报了名。心灵手巧且有一些针线活基础的她,经过集中培训,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绣娘,还当上了小组长。现在,她每天都到“彝绣工坊”干活,每月能有近8000元收入,她的3个孩子都在社区里上幼儿园。对于古比金牛来说,易地搬迁安置不仅让她住上了好房子,还让她靠自己的双手开启了好日子。
“住进社区,不仅环境好了,上学方便了,社区还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孩子放学后也有人管了,我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了。”社区居民莫色尔作表示,搬进沐恩邸社区后,她通过在社区里的菜市场卖菜,解决了家庭生计问题,孩子放学后在社区“四点半课堂”写作业,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功课、带着开展活动,她觉得这项服务特别贴心,能够让家长安心工作,增加家庭收入,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村改居社区健全的设施贴心的服务让居民有了归属感——
“走上星光大道,乐享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雷 耀
一排排灰色屋顶、米色墙面的三层联体别墅是这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9米宽的道路两旁,每隔十几米就有一盏太阳能路灯,明亮的灯光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
这里就是集“江城十大最美社区”“武汉市五星级幸福社区”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道星光社区。社区成立于2014年,现有居民3022户、12417人。
人们很难把眼前这个“最美”“幸福”社区与问题村、负债村、贫困村联系在一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实施了迁村腾地,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新村社区,完成了电网、道路、绿化、光纤、安防、给排水、天然气、互动电视、太阳能路灯等配套设施,社区幼儿园、小学、医务室、超市、文娱广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应俱全。
“我今年92岁了,星光社区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里原来是一个出行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老村湾,就连吃水都要走好几里到村口去挑。现在好了,不仅建成了现代化的智慧社区,路网、水网、电网、宽带等各种基础设施齐全了,还给我们老年人建了活动中心。如今,我们这些老年人有了活动场所,也不寂寞了。每年还可以参加社区举办的集体生日宴,一群老伙伴儿一起过生日,特别难忘。”家住星光社区还建别墅区的周享英婆婆高兴地告诉记者,“社区工作者更是每天上门嘘寒问暖,为我们量血压,陪我们说说话,经常帮着打扫卫生,有什么困难都能第一时间上门帮着解决,真的是比我的孩子还要贴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身体养好,每天开开心心的,争取再多活几年,好好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
“为了给社区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我们推出了‘一对一包保’服务。”星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雷静告诉记者,“由下沉党员、社区工作者为社区里的困难群众提供包保服务。”
“新学期开学了,你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我们帮你解决。”3月1日,雷静带着社区干部走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臣(化名)家,为他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叮嘱小臣要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小臣7岁时,相继失去了父亲和外公,8岁时失去了外婆,现在和智障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因先天性智障,无自理能力,“我们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全年无间断地照顾他们母子俩,特别是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小臣特别的帮扶。”雷静告诉记者,“我们还经常带着他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确保他的身心全面发展。”
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星光社区建立了“三主动二坚持”工作机制,主动询难事、解难题、调矛盾,坚持不解决问题不下班、居民不满意不撒手。社区还开通了“书记直通车”“民情直通车”,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结合“民呼我应”“党员双进双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成立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无职党员助困小组、社区组织服务小组等,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社区还对软硬件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实现小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打造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实现智慧物业、智慧便民服务、智慧医疗,营造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宜居环境。
雷静表示:“今年我们将继续探索新时期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经验,为社区居民群众当好宣传员、引领员、勤务员,着力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在为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特殊家庭照顾等方面引进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将星光社区打造成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今,“走上星光大道,乐享幸福生活”已成为星光社区居民的共识。漫步在社区里,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童们沐浴着幸福的阳光快乐成长,邻居们相谈甚欢,就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幸福”,成了星光社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城乡接合部社区通过引入资源完善服务——
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心气更顺
本报记者 柳 旭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原本是吉林省胜利零件厂职工家属区,由于建成年代久,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再加上地处城乡接合部,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社区居民。
“附近没有大商场,没有电影院,看病也不方便,距离最近的医院也在七八公里以外。”居民陈淑华说,自从社区有了卫生所,量血压、测血糖、开药都特别方便,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门。
陈淑华所说的卫生所,是团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长山花园社区开设的服务站点。由于社区里老年人、体弱多病的人比较多,为了方便居民日常就医、用药,社区几经努力,把卫生所成功引入了社区,不仅平时有医生坐诊,每月6日、16日、26日还准时开展“健康指导日”活动,由卫生所的医生为居民提供健康辅导。
“我身体不太好,血压高、血糖高,还有心脏病,社区卫生所就像家庭医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陈淑华表示,通过“健康指导日”,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在医生的建议下,她现在每天坚持走路1小时,还调整了饮食习惯,晚上都睡得特别香,第二天精神状态也好,血压和血糖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每到发工资那几天,附近社区的居民都来我们社区取钱。”说起社区的变化,居民李杰告诉记者,原来社区附近没有银行,居民存钱、取钱都要坐车到几站地以外的银行办理,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今年初,社区通过与吉林银行协商,引入了两台智能ATM机,既能存取款,也能制卡,每天还有一名保安和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值守,很多业务都能在这里办,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营业网点,特别方便。
“我们社区的环境在‘旧城改造’之后变化非常大,路宽了、树多了,还有座椅、凉亭,老人和孩子都喜欢在院子里活动。”据居民李凤霞介绍,这些年,除了社区内部环境的改善,社区外部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凤霞告诉记者,社区附近有条伊通河,在河道整治之前,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河水散发着臭气,社区居民出门都不愿意从河旁边走。如今,她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到河边转一转,走在平整的石板路上,看着河两岸的绿化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她觉得心情无比舒畅。
“打牌的、唱歌的、扭秧歌的,之前一些从来不出社区大门的老年人现在都坚持到河边锻炼身体。”李凤霞说,“晚上还有警车在河边巡逻,特别安全、放心。”
房子暖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出行快了……在采访中,记者能够明显感受到,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这些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在不断提升着大家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社区居民的心气就更顺了。”长山花园社区第一书记吴亚琴说。
老旧小区改造既重面子又重里子 ——
传承雷锋精神 创建文明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王 铭
雷锋同志曾经工作过的湖南省望城县委机关所在地,如今是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雷锋路社区;雷锋生前的好友、原望城县委副书记冯正其退休后,在这里讲述了27年的“雷锋故事”——3月2日下午,记者走进雷锋路社区,聆听88岁高龄的冯老讲党史,讲述他与雷锋相识、相交、相知的故事;探访这个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将雷锋精神融入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中,创建文明幸福家园的温暖实践。
雷锋路社区约4平方公里,有居民3270户、6979人。从2016年开始,雷锋路社区先后完成了5个小区的拆围透绿、提质提档改造工程。雷锋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卞昭慧表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居民“推门见景、开窗见绿,道路整洁、空气清新”的心愿逐渐变成了现实。
“雷锋从这里走出,我们更要做雷锋精神的传承人!”卞昭慧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雷锋路社区还建设了雷锋屋、雷锋井、雷锋亭,把雷锋“苦难童年”“奋进少年”“有为青年”以及螺丝钉精神、服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神等故事彩绘上墙,设置了“永远的丰碑”浮雕墙、“为人民服务”题词墙、“闪闪的红星”展示墙等,让雷锋精神像种子般在社区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几年前,冯老把历年来搜集的有关雷锋和望城英烈的资料捐给社区,由社区建立“冯正爹工作室”,至今已接待参观学习者3万多人次;他还将自家场地无偿提供给社区建成雷锋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歇脚休憩、躲风避雨、手机充电等服务;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提供视力检测、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义诊、义剪等各类公益服务。在冯老的带动下,雷锋路社区的8支志愿服务队和7支文体活动队,走进校园、社区、机关,传递践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弘扬了社会新风。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雷锋路社区居民群众把学雷锋作为一份情感来守护、一种传统来弘扬、一项使命来担当。社区“夕阳红文艺队”队长黎运华组织社区独居老人开展文艺活动,义务带领文艺队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居民带去欢声笑语;楼栋长黄杰夫主动组建网吧监督志愿者队伍,定期对辖区内网吧进行巡查,净化文化市场,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为贫困学生筹款;居民任珍春每天打三份工,却主动掏钱为小区老人安装晾衣架,在结识双目失明特困对象谭民建后,主动照顾他……他们崇德向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成为了这个文明幸福家园的生动注脚。
雷锋路社区党总支还以“民情流水线”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功能。通过设立民情信箱、社区党员QQ群、微信群、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及聘请民情义务监督员等方式,畅通民情上传流程;通过记录民情日记、每周召开民情例会、公示反馈等方式,建立民情处理中枢,畅通自治渠道。
雷锋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周阳介绍,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办事,社区还于2017年创建了以雷锋驿站、雷锋书屋、雷锋超市、雷锋文化园、雷锋警务室、雷锋养老服务中心、雷锋体育中心等为一体的雷锋公共服务体系,融合了学习教育、休闲健身、帮扶救助、治安防范等功能,让居民15分钟内享受到医疗、养老、教育、文化健身等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