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破解困难家庭面临的大病救治、危房改造、学生教育三大难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创新设立了“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危房改造帮扶中心”和“教育帮扶中心”,统筹政府和慈善救助资源,有效破解困难家庭看病难、住房难、教育难。
大病困难帮扶中心
——每月从医疗机构结算系统中调出上月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结算清单,经筛选认定,对个人支出较大的予以救助。已救助5228人次,发放救助金1325.63万元。
黄先生是中山市民众镇的低保对象,去年因大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抢救。治病花了49万元,医保报销后需自付13.49万元。经市、镇两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仍有5.3万元要个人负担,这使得原本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
一筹莫展之际,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帮助黄先生申请到两次共计4.9万元的救助,最终他个人只负担了4000元。得知他的两个女儿正读小学,一家四口没有固定收入,工作人员还为他申请到2.52万元市级临时救助,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
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科长陈启枢告诉记者,调研发现,中山市90%以上的困难家庭是因病致贫,全市困难群众每年医疗费用经政府减免后,个人仍需负担总费用的30%,合计约600万元。为破解因病致困,中山市2018年成立了“大病困难帮扶中心”,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助”的模式,每年由财政投入300万元、爱心企业投入300万元,对患重大疾病的群众进行帮扶。
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对救助对象实行分类救助。对低保、低收入家庭成员等收入型贫困对象,进行两次专项救助。一次救助是针对个人负担的小额医疗费用,在享受医保及市、镇两级医疗救助后,单次或累计尚未解决的个人负担费用在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自付部分按100%、自费部分按80%救助,年度限额5万元;若单次或累计尚未解决的自费费用为3000元或以上,按70%比例给予专项救助,年度限额为10万元。对一次专项救助后,救助范围内单次或累计尚未解决的医疗费用(自付+自费)达3000元或以上的,实行二次救助,按剩余部分80%实施救助,年度限额5万元。
“在帮扶低保、低收入群体的同时,大病帮扶覆盖到所有支出型、准支出型医疗救助对象,普通家庭支出型贫困患者获得支出型医疗救助金后,救助范围内剩余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按50%给予慈善救助,年度限额10万元。”陈启枢表示,“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问题,实现困难群众大病住院限额范围报销95%以上。
主动发现是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一大亮点。中心负责人李焕儿告诉记者,通过与医疗机构信息共享,中心每月从医疗机构“一站式”结算系统中调出上月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结算清单,对个人支出较大的,由工作人员进行筛选,认定是否符合帮扶条件。李焕儿表示,对符合条件的,中心代为填写救助申请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委托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签名确认,群众本人无需奔波申请,救助金5个工作日内直接到账。
据介绍,大病困难帮扶中心自2018年4月试运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已对5228人次的困难群众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金1325.63万元。
危房改造帮扶中心
——依托引入慈善资源建立的专项帮扶基金,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本市户籍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改造困难家庭危房3443套。
“新地新屋新门户,谢国谢党谢人民。”半生漂泊的陈大爷看着由中山市危房改造帮扶中心资助建起的新房,高兴地说:“怎么也想不到我74岁了还能有自己的新房。”感慨之余,他挥笔写下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陈大爷的新房位于黄圃镇永平社区。两个房间,一个客厅,还有一个宽敞的院子。走进屋里,地上铺着白色的地砖,屋顶装着吊扇,沙发、电视、空调等物品一应俱全。“这些都是由政府和热心人士帮着配的,我没花一分钱。”住上新房后,陈大爷很兴奋,“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如今终于实现了,15岁的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房间,不用再跟着我奔波。”
黄圃镇社会事务局副局长梁喜珍告诉记者,陈大爷是残疾人、低保对象,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带着女儿靠低保等救济租房生活。随着房租上涨,为了省钱,他带着女儿搬到一座废弃的公厕居住。去年镇里入户调查时,发现他的境况,但因其没有旧房和土地,不符合危房改造政策要求。为解决陈大爷家的实际困难,经多方协调,并经村民表决同意,为他划出土地,由危房改造帮扶中心投入慈善基金8万余元,帮他建起了新房,并发动爱心人士捐赠了家具、电器等,专业社工还定期上门为他女儿辅导功课。
陈启枢介绍,为破解部分特殊困难家庭住房难题,中山市通过引入社会慈善资源建立专项帮扶基金,成立了危房改造帮扶中心,补助对象为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本市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经鉴定属于C、D级危房,优先解决D级。
据介绍,危房改造帮扶中心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资金,改造困难家庭危房3443套。今年计划建成100套、新动工50套,力争实现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覆盖。
教育帮扶中心
——建立困难家庭学生信息库,实施主动发现、精准帮扶,依托慈善资源,对困难家庭大专以上和初高中学生分别予以资助。已向1098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资金353万元。
由于年幼丧父,东升镇同乐社区低保家庭的冯锦锋自小与母亲一起生活。其母亲经历两次大手术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教育助学基金的帮助下,冯锦锋每年得到4000元的学费资助,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前不久,他给帮扶中心送来感谢信:“感谢对我的资助,让我渡过了难关。”憧憬未来,冯锦锋希望自己也能帮助很多人。
教育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张玲表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帮扶的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困难对学子带来的求学阻碍,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政府扶困助学制度的基础上,中山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共同成立了教育帮扶中心,建立困难家庭学生信息库,实施主动发现、精准帮扶。对低保、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大专以上、高中(含中专)、初中学生每人每年分别资助4000元、3000元、1000元。目前,中心已向1098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资金353万元。
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市将聚焦特殊群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政府+慈善”作用,利用三大帮扶中心,着力破解困难家庭看病、读书、住房等民生难题,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30)